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番號數字潛藏中國軍隊血脈譜系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2-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資料來源:人民網、環球網。 (明鏡/圖)

【文匯網訊】據南方週末報道,從番號這組難以磨滅的數字中,能解碼中國軍隊幾十年發展歷程的血脈譜系,甚至觸摸代代相傳的情感脈絡。

解放軍陸軍番號最大的數字曾經達到70。經過幾次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先後有近50個番號被撤銷。

2013年1月15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的一則軍事報道中,使用了「39集團軍」的說法,而非之前常用的「某部隊」。隨後,央視新聞頻道官方微博發佈消息:「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今起解密。」

番號,是一種既神秘又熟悉的數字。「八路軍」中的「8」,「新四軍」中的「4」,其實都是番號。但如今,於普通人而言,大部分番號又的確屬於保密範疇之內。

外界大部分評論認為解密集團軍番號是解放軍走向公開透明的動作之一。不過,從番號這組難以磨滅的數字中,更能解碼中國軍隊幾十年發展歷程的血脈譜系,甚至觸摸代代相傳的情感脈絡。

非連續數字組成解放軍DNA

包括39集團軍在內,此次被解密的陸軍集團軍番號共有18個,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65。這18個番號中,有的是連續的,例如12、13、14;更多的則不連續,例如31之後便是38,54之後便是65。

實際上,解放軍陸軍番號最大的數字曾經達到70。

這些近似於隨機出現的空白,並不是在編製番號時人為製造的——正是這斷續的數字和數字之間的空白,成為記載解放軍發展史的DNA。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人民解放軍要「有計劃地走向正規化」。會後,周恩來開始負責擬訂全軍編制方案的工作。

很快,中央軍委做出《關於建軍方針及部隊編制等問題的決定》,指出「我正規軍須要發展至210個步兵師,編組為20個兵團,70個軍」。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第一次在全軍範圍內統一了番號。

這次統一番號,亦遵循了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讓熟稔軍隊歷史的人,得以很快判斷出每一個數字背後的血脈關係。

「這70個軍的整編,一般遵循了『三三制』的規則,也即:一個野戰軍三個兵團,一個兵團三個縱隊,一個縱隊就對應了一個軍。」《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戰史作家余戈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樣一來,10以前的軍基本脫胎自第一野戰軍,10-20之間的軍基本來自第二野戰軍,依此類推,四野之後是華北軍區的縱隊。」

這樣的「三三制」對應關係並不十分精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中一些番號給了國民黨起義部隊。例如,第9軍就是由在新疆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42師改編而成的,第36軍則是改編自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一部。

此番在央視露臉的39集團軍駐紮在遼寧瀋陽。內行的軍迷可以根據「39」這個數字很快大致推斷出:它的血脈應來自第四野戰軍——的確,39軍的前身正是第四野戰軍(即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這支縱隊在中央軍委發出統一番號通知的當天,就改稱為39軍。

比較特殊的是,在這70個番號中,有3個從未使用過,它們是:56、57和59。關於它們未曾使用的原因,官方戰史中未見詳細解讀。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除去從未使用的3個番號,解放軍歷史上先後有過67個軍,最多時有62個軍共存,但這67個軍卻只有66位首任軍長——番號最大的第70軍沒有首任軍長。

根據軍史研究者葉青松的考證,這是因為70軍在尚未配上軍長的時候,番號就被撤銷了。被撤銷的原因,則是聶榮臻、薄一波和唐延傑在1949年9月提出的建議:「七十軍為緊縮機構便於整訓,提議將該軍縮編為一個師,我們同意(現該軍轄兩個師共11916人,每連不滿百人)。擬將軍直改為師的直屬架子,所屬兩個師直的勤雜人員可充實連內,而幹部除另外分配外可入軍大學習。」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先後有近50個番號被撤銷。正是這些舉措,使得番號之間留下了空白。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次大規模精簡整編,將三十餘個軍番號送進了歷史檔案。這些被撤銷的軍,有的調入了海軍、空軍部隊,例如曾在朝鮮戰場上做出重要貢獻和重大犧牲,誕生了黃繼光、邱少雲的第15軍,在1961年被改編為空降兵,這被普遍視為一種莫大的榮譽和饋贈;有的改為了地方軍區,例如第19軍軍部改編為陝西軍區;還有的集體轉業到地方從事經濟建設,例如前述由起義部隊改編的第9軍,就有3個師依次改編為新疆農業建設兵團第7、第8、第9師,成為一支有組織、有訓練的產業大軍。

改革開放後,番號最重要的一次變化出現在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中。當時,陸軍的35個軍按照「去新留老」的基本原則,撤銷了11個軍的番號。保留的24個軍則全部組建為合成集團軍,其中2個為機械化集團軍。

其後,在1997年和2003年的兩次裁軍中,番號又被裁撤了6個,總數變成了今天的18。

可見,從沒有統一正規編製的部隊到統一命名的70個軍,再從70個軍到18個集團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微縮的解放軍發展史。手握這套密碼,既可以向前追溯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又可以藉以回顧新時期的幾次裁軍。

台灣沒有8路公交車?

如果僅僅將解放軍的番號視為記錄歷史沿革的一串數字工具,那就小看了時間的力量。經過歲月的釀造之後,這些普通甚至枯燥的數字竟具有了特殊而醇厚的感情色彩。

在大陸,很長時間內都流傳著一種說法:台灣沒有8路公交車,因為蔣家對八路軍心懷恐懼,害怕「8」這個數字。這樣的說法甚至還發展成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傳說,雖然這些傳說後來被台灣當地人證偽。

更多時候,番號的數字不是人們恐懼的對象,而是軍人寄托回憶、感情,乃至「迷信」的對象。

黨史上最早、最著名的一次「番號迷信」,發生在1928年4月。當時,在著名的井岡山會師之後,中共成立了第一支以「紅軍」命名的隊伍,但是,這第一支隊伍的番號卻不是「1」,而是「4」,即紅軍第四軍。

後來在接受美國人埃德加·斯諾的採訪時,朱德解釋了選擇「4」這個數字的原委:「要保持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們革命的堡壘。」

據專家研究,「八一三事變」後,葉挺向蔣介石提出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讓我來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改編這些軍隊」的建議,並說改編後番號叫「新四軍」。蔣介石接受了葉挺的建議,番號則得到了國共兩黨的認可。蔣介石認可「新四軍」,是他任總司令的北伐軍中有個第四軍。毛澤東認可「新四軍」,是他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個軍是紅四軍。

原來,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北伐的8個軍中第四軍共產黨員最多、戰鬥力最強。由著名將領張發奎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的北伐鐵軍,而其中以共產黨骨幹組成的「葉挺獨立團」又是這支鐵軍的前鋒。於是,「4」成為共產黨軍隊格外看重的一個數字。

「在戰爭年代,番號往往成為一種帶有感情色彩,乃至某種神秘主義的東西。」余戈說。

1949年之後,雖然國內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但番號承載的情感意義卻絲毫沒有減弱。一方面,戰爭年代的故事隨著番號代代流傳;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後若干次小規模的出國作戰,以及不斷換防、裁撤、合併的經歷,又在繼續賦予番號獨特的意義。

「如今去部隊參觀,基本都可以在軍史館、師史館裡看到一張譜系表和一張轉戰圖。」余戈說。譜系表就是這支部隊的「家譜」,它是一張記錄了血脈傳承關係的圖表,從中可以讀到番號流轉的過程。而轉戰圖則從地理的角度記錄了這支部隊的歷史,一般是一張中國地圖,並顯示出鄰國朝鮮、越南,用紅色的箭頭在圖上標注出轉戰的經歷。

正因為數字成為血脈譜系中的重要依據,因此,在一輪輪的裁撤和合併過程中,每一支部隊都希望留下自己的番號,不想讓這個數字的歷史終結。

在番號裁撤的選擇之中,不同部隊之間的強弱關係便顯示出來了。「如果番號背後的軍隊實力強大,那麼就很難被裁掉。林彪昔日的部隊戰功卓著,因此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留下的番號最多,至今仍有7個存在。」余戈說。

如果被裁撤的部隊實力相當,那麼就需要一些其他的解決方法。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第54軍,它由原第45軍和原第44軍合併而來。根據一些老戰士的口述,這兩支部隊都想保留自己的番號,最後是周恩來出面才得以「擺平」——他說服雙方都各保留一個數字,最終合併成了54軍。

另一個特殊的例子是有「濟南第一團」之稱的235團。在1998年的「師改旅」當中,它由陸軍第27集團軍第79師第235團改為了陸軍第27集團軍第235旅——可以看到,團的番號保住了,師的番號則消失了,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對於這個團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譽,因為這個番號的歷史可以續寫下去;而相應地,79師的番號則終結了發展歷程。

「一個部隊的歷史就像一個新兵的成長史,如果衣服都沒洗白過,那就沒價值。洗得越白,越有補丁,說明你越有資歷。」余戈說,「無論哪個領導,去了一支部隊後如果看到那些有歷史的番號,怎麼都得高看一眼,感情上都會更加接近。而一個新兵進了一個有光輝戰史的部隊,在特殊的番號光環之下,也無形之中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走向公開透明,但限定範圍

雖然軍人們將番號視為凝結了歷史與感情的數字,但這些數字的意義一般僅限於軍隊內部分享。

出於保密的需要,在對外場合中,軍隊都使用著另一套被稱為「代號」的系統。部隊代號是由總部統一編擬、授予和管理的,一般授予團以上的部隊以及需要保密的軍事單位。在承辦公文時,部隊代號與部隊番號具有同等效力。

使用「代號」這套系統,是受到了日本人的啟發——日本軍隊的稱呼有幾套系統,內部使用的是番號,對外使用的則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部隊長官的姓氏,另一種就是數字編碼。不同之處在於,日本軍隊的數字編碼前會有一個漢字,這些漢字經過了精心選擇,例如「龍6734部隊」。

而在解放軍部隊中,這些代號一般是5個阿拉伯數字組成。戰士在與家人通信時,也都使用「××省××市×××××部隊」這樣的地址格式。

另一個頻繁使用代號的場合便是公開的新聞報道。涉及軍隊的報道稿件在發表之前都會經過脫密處理,而番號正是在脫密過程中被統一隱去,改為「某部隊」的泛泛稱呼。

不過,在信息化戰爭時期,解放軍的集團軍番號實際上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在維基百科上,18個集團軍的條目可以任意查閱。比之更甚的,是一個叫做「SinoDefence」的英國網站。在這個由志趣相投的志願者創建的網站上,有對各集團軍的詳盡介紹,包括歷史沿革、歷任將領、參戰歷史、駐地、裝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至於美國五角大樓每年發佈的中國軍力報告,更是對解放軍有著深入的研究。

「將陸軍集團軍的番號公開,是近年來中國軍隊不斷走向公開透明的一系列舉措中的一個動作。」《世界軍事》雜誌主編陳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他看來,解放軍公開番號和及時發佈遼寧號航母、殲-15、運-20的消息一樣,都是對外界關注的主動回應。

實際上,將一些有影響力的番號解密,也不失為一種國防教育的方式。例如,美軍的精銳部隊82空降師、101空降師,以及俄羅斯的「塔曼師」等,早已是家喻戶曉乃至名揚海外的名稱。

不過,陳虎同時強調,這一次的番號解密屬於有限定範圍的公開,師、團級別的部隊番號就不屬於公開範圍。

另一方面,番號解密了,也不代表集團軍的其他信息就可以公之於眾。根據《保密條例》的要求,被解密番號的第39集團軍,其部隊任務、實力、狀態等情況中需要控制知悉範圍的事項和軍事部署、作戰、訓練以及處置突發事件等軍事行動中需要控制知悉範圍的事項,仍然需要保密。

「美軍的作戰報道中,即便是嵌入式的深度報道,也有很多信息是不公開的,例如海灣戰爭中第幾師部署在哪,這是不會公開的。」陳虎說,「所以,公開都是相對的,前提是不能影響國防安全和作戰保密。」

解放軍在番號上公開透明的腳步會繼續走到哪一步,尚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即便這些數字完全公開,番號這組密碼背後的血脈與感情也是外人永遠無法完全真切感受和分享的。

      責任編輯:蘇萊
外媒:中國秀軍事肌肉 不再神秘      [2013-01-28]
人民日報:解讀中國集團軍番號      [2013-01-27]
解讀:中國軍方慑敵不靠神秘感      [2013-01-26]
陸軍番號演變史 38軍為萬歲軍      [2013-01-20]
中國公開集團軍番號 外媒大讚      [2013-01-20]
美媒:從番號解禁窺中共思路      [2013-01-19]
外媒讚解放軍公開集團軍番號      [2013-01-19]
教授:我集團軍番號公開無玄機      [2013-01-18]
解放軍陸軍集團軍番號公開 不再以「某」替代      [2013-01-16]
解放軍陸軍集團軍番號今起解密      [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