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都市快報報道,「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現在到了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了。」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鍾南山說:「空氣污染再這樣發展下去,若干年後腫瘤患者可能成幾何級數增加。人的生活基本要素受到威脅時,環境問題就變成危機了。」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下決心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
GDP、PM2.5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民生訴求。保護環境,如何行動?都市快報採訪了代表委員和專家。
政府要公開信息方便民眾監督
全國人大代表朱良玉說,環保數據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是領導幹部的「臉面」,環保部門的數據不好看,那不等於往地方領導臉上抹黑嗎?在一些地方,「環保數據要由當地領導點頭才能公佈,而不是環保局長說了算,真實的數據已成為不敢見光的秘密」。
「我們不可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筒,我們只能自己撿起來。」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認為,老百姓在環保方面有兩個責任:監督和參與。「要監督政府和企業,前提是政府要公佈相關信息,否則老百姓不掌握情況,監督就很難實現。」參與包括決策和管理,前提仍是政府配合到位。
北京大學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世秋教授認為,必須讓公眾瞭解環境的現狀。這實際上產生了一種監督的壓力和可能性,對許多環境保護責任人、企業形成壓力,可以規範他們的行為。
另外,信息公開有助於公眾改變自己的環境行為:比如PM2.5中包括汽車尾氣,這是人的現代生活方式造成的。公眾對生活質量的渴望與環境岌岌可危的現狀,是現在政府環境治理必須思考的問題。
屢屢堵車誤事經歷,讓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曉端關注「車」。她說,北京、上海、杭州、寧波的PM2.5中機動車排氣「貢獻」分別達22.2%、25%、24%和15%。
從現有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分析,我國國Ⅲ標準及以下車輛總數仍佔絕對多數,我國一輛車污染物排放量相當於美國5輛歐洲15輛,因此減少尾氣排放有很大的潛力。車曉端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正視現實,劃出車輛總數控制「紅線」,科學規劃年度汽車增量規模,「堅決杜絕上海不能上牌到江浙上牌、北京不能上牌到河北上牌的情況」。
10年投4萬億元越治理越嚴重?
一些代表委員算了筆賬:我國現在環保方面投入占GDP比重雖還不到2%,但即使保守地按1%多一點計算,最近10年間,我國環保總投入4萬億元左右。巨額投入後,重金屬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等領域卻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不少民眾對「越治理越嚴重」的環保怪象產生質疑。
張世秋教授認為,幾十年經濟發展中,中國投入的還包括自然資本,甚至借用了下一代人生存的環境成本。
她認為,目前應形成兩個共識:首先,不能提前把子孫後代的自然資本用掉;其次,要認識到,對健康損害顯著的污染行業和產業,就算眼下帶來經濟收益,但將來會和醫療方面的公共開支抵消。這是發展的底線。
全國人大代表、東兆長泰投資集團董事長郭向東說,許多環保設備「睡大覺」,花的錢「打水漂」。上級檢查時,才開啟環保設備;採購設備時做手腳,導致環保檢測數據失真……一些企業手法翻新造假,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論的舊思維誘發地方保護主義,治理系統「各環節缺乏銜接,頭疼醫頭」。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說,應提高環保投入占GDP的比例,這是治理關鍵。「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企業家發出了一份倡議,希望用10到20年,投入10萬億元,有效解決中國環境污染問題。
執法要翻牆頭大企業不怕罰款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說,現有30多部環保法律,但法律的執行和落實不到位,「必須通過環境執法讓地方政府和企業痛知什麼是不能觸碰的『紅線』」。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總量司司長劉炳江對此一肚子委屈:「執法要依法吧,現在的法律不夠完善,責任模糊,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但沒說如果不達標,該負什麼責。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電力、鋼鐵、煉化、水泥,這些行業哪一個不是以億元甚至十億元為產出單位?可現在的法律是:如果違規了最高懲罰不超過20萬元,如果企業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危害、發生了事故,最高懲罰不超過50萬元!有些財大氣粗的企業,甚至追著我們繳罰款(編者註:即不怕罰款)。」
更令6萬多名環保執法人員尷尬的,是他們沒有公務員編制,沒有統一著裝,到企業去,很多情況下「連門都進不去」,劉炳江本人曾「帶著人翻牆頭」。
劉炳江今年的提案是盡快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現行的這部法制定於1987年,分別於1995年和2000年修訂。近年來它一直被要求修訂,然而由於產業部門阻力、立法排期限制和公共參與程度較低,遲遲未能修訂。
張世秋教授說,環境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利益調配問題。當經濟發展不得不以環境損壞為代價時,獲益方應補償利益受損的一方。比如西部地區的環境資源作出貢獻,就應該通過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把部分利益分配給西部民眾。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涼山州州長羅涼清說:「我們有資源,沒享受到利益。」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17個縣市中有11個是貧困縣。流經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電全部開發後,發電環節收入可達550億元,稅收近百億元。「但開發者都是大型央企,註冊地在外地,我們無法享受開發收入帶來的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