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習近平成長經歷和從政之路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3-1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2012年12月7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23天的習近平首次離京赴外地考察,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第一站選擇了深圳。此行一路,他輕車簡從,與群眾直接接觸、親切交流。

12月8日,他來到深圳蓮花山,在眾多遊客注視下,向鄧小平雕像敬獻花籃。隨後,習近平走到人群中,與群眾握手,向大家揮手致意。

他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習近平此次在廣東考察走的路線,20年前鄧小平視察南方時走過,頗具深刻寓意。有媒體評論:這是一位帶來執政清新風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引領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領導人。

59歲的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首位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中共最高領導人。經歷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後,走過91年歷程的中國共產黨迎來新的領航人。

在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習近平走到了中國政治舞台中央,接過了歷史接力棒。同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導人,他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

全中國、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習近平:

——如何領導擁有82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政黨更好為人民服務?

——如何帶領13億中國人民為實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大目標而奮鬥?

——如何引領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

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後的當天中午,習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記者見面,他坦陳肩負著沉沉的擔子,把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使命概括為三個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

這一鄭重承諾表明,習近平將擔當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信念與追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鮮明宣示了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履新後,他在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43年前,他曾作為知青到陝北農村插隊,一幹就是7年,他的第一個「官銜」,是構成中共組織體系「細胞」的大隊(行政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經過多年基層和地方工作歷練的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央黨校校長。他隨後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5年來,他直接參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研究制定,參與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組織實施。

從陝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西部貧困地區到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從東部欠發達地方到沿海發達地區,習近平從政經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他常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為了實現國強民富的夢想,他在長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覆實踐,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出了一系列論述和主張:

——在經濟建設上,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但不鼓勵盲目的、蠻幹式的發展;要堅持科學發展,而不能搞拼資源的發展、竭澤而漁的發展、磚頭搬來搬去的空頭發展;

——在政治建設上,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理念,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要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堅持依法治國、依憲執政;

——在文化建設上,要重視人才培養,注重培養民族精神,特別是弘揚「用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的國歌精神;

——在社會建設上,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強化通過辛勤勞動來創造幸福生活的觀念,齊心協力建設和諧社會;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人類永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領導核心。在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之前,習近平長期擔任地方黨政負責人,到中央工作後又主持中央書記處日常工作,主管黨務,深知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他重視加強黨內法規建設,指導制定了很多有針對性的黨內法規文件。

他反覆強調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11月17日,他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他大力倡導把調查研究「貫徹於決策全過程」,強調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抓住不放,主動調研。

2008年起,中央在全黨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習近平擔任中央領導小組組長。他多次專程到地方和中央部門檢查工作,並經常選擇一些典型事例,提出明確意見進行具體指導。歷時近兩年的活動,使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成為全黨全國的共識,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是中共十八大報告起草組和中共黨章修改小組的負責人。這兩份具有深遠影響的文件提交中共十八大通過後,成為指導中國今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習近平和軍隊有著不解之緣。早年他曾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過3年,與軍隊結下了深厚感情;在地方任職時,他先後擔任過縣人民武裝部第一政委、市(地)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省高炮預備役師第一政委、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和大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領導等軍隊職務,十分熟悉軍隊情況。他擁軍、愛軍,積極幫助軍隊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後,他積極參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領導工作。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他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習近平心繫台港澳。17年的福建工作經歷,使他深入瞭解了台灣及兩岸關係。在他任上,廈門設立了內地首家台商會館,福州建立了第一個以台資企業為主的工業村。他為台灣同胞做了大量排憂解難的事情,許多台灣同胞都把他視為好朋友。

習近平在中央分管港澳工作期間,多次會見港澳各界人士,深入瞭解港澳社情民意,積極推動內地與港澳經濟合作,制定實施了許多有利於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港澳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時,他先後來到香港、澳門,廣泛接觸社會各界,指出「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為港澳各界人士加油鼓勁。2012年,在全國「兩會」期間與香港、澳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座談時,他以「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寄語港澳同胞團結協作、共創美好未來,在港澳社會引起積極反響。

2008年初,習近平受命擔任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為辦成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盛會,傾注了大量心血,發揮了重要作用。

「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群眾在幹部的心裡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習近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他對人民的摯愛。

心裡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鬥為了人民——習近平的人民情懷,來源於他飽嘗艱辛的特殊成長經歷。

1962年起,年幼的習近平由於受作為中共元老的父親習仲勳冤案的牽連,遭到歧視。在「文革」中,他受過批鬥,挨過飢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

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插隊,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由於窯洞裡跳蚤特別多,他被咬得渾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灑農藥粉來滅蚤。

那些年,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幹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他,逐漸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但也成為他鍛煉成長、施展才幹的第一個舞台。為增加農田面積,寒冬農閒時節,他帶領鄉親們修築淤地壩,每次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他組織村裡鐵匠成立鐵業社,打造的農具既能自給自足,又能賣到附近村莊增加集體收入。他在報紙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氣,就跑去取經,回村修建了陝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他把村裡分配給知青的白面饅頭分給鄉親們吃,自己吃糠窩窩。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帶斗的三輪摩托車,那時在當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用工具給鄉親們用。

儘管學業中斷了,但習近平對知識的渴望始終如一,讀書自學不輟。下鄉來梁家河時,他隨身帶了沉甸甸的一箱書。白天幹活,勞動休息時在看書,放羊時也在黃土高坡上看書……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讀書。離開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長隊為他送行,很多人不捨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鄉們還送給他一個鑲著「貧下中農的好書記」的鏡框,表達對他的由衷讚譽。

離開陝北後,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那裡的鄉親們。他先後幫村裡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專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戶看望,為貧窮老人帶去了慰問金,給孩子們帶去了新書包、文具和用來提醒上學時間的鬧鐘。他任福建省領導時,還把身患重病的農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錢支付全部費用。

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這段與黃土高原純樸鄉親摸爬滾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歲月,不僅讓習近平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深切瞭解到什麼是中國的農村、什麼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擔當,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

他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陝北的老鄉們」。不到16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一度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

197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習近平到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1982年,當一些年輕人開始下海經商、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卻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這個縣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剛開始,不少人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縣委副書記將信將疑。低調務實的他,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蹲在樹下吃飯聊天,並總是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深入到老百姓當中拉家常、問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份量。基層,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1988年,習近平到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寧德是當時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跑遍這裡的鄉村,他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一時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他就踩著泥濘濕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其中有個鄉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里百姓說他是「到過這裡最大的官」。他推動改造了幾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為祖祖輩輩漂泊海上的船民在岸上修建了住房,使他們可以下海打漁、上岸居住,安居樂業。

在寧德時,他提出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政策宣傳下基層的「四下基層」要求。到福州後,他建立了領導幹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走遍福州五區八縣。他曾經帶領福州市區領導,兩天接待逾700位來訪群眾,當場拍板、限期解決近200件問題。後來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這項制度。他說,「下訪接待群眾是考驗領導幹部能力和水準的大考場,來訪群眾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群眾滿意是答案」。2003年9月,他帶著浙江省三級主要領導,到問題多、矛盾集中、群眾意見比較大的浦江縣接待來訪群眾,並明確要求預先告示、廣而告之。以浦江下訪為序幕,浙江全面開展了領導幹部下訪活動,全省各級普遍建立了領導下訪的長效機制。

200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長廣煤礦浙江礦區,乘罐籠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彎腰弓身沿著低矮狹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來到採礦點看望慰問在井下采煤的工人。

習近平很重視通過新聞媒體同群眾進行交流。他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淺顯易懂地講道理,很受歡迎。群眾說這是「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習近平待人寬容厚道,但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非常堅持原則。他常說,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在寧德清查幹部違規私建住宅時,針對幹部存在的一些為難情緒,他嚴厲批評,拍案而起: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幹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主政浙江時,他大力推進幹部作風建設,一年時間裡,有許多幹部就因為不作為而受到處分。

習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領導。他不忘師恩,每逢過年都會給老師送上問候和祝福;他尊老愛幼,在正定時把縣裡第一輛小臥車讓給老幹部用,還特地設立了老幹部病房和活動室;在福州時他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

多年不變的深耕基層、踏實親民的作風,使習近平在廣大老百姓中贏得「平民書記」的讚譽。他說,「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Rosemary
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      [2013-03-14]
習近平簡歷      [2013-03-14]
胡錦濤習近平等與政協委員合影      [2013-03-13]
習近平讚航天員劉洋是巾幗英雄      [2013-03-12]
習近平談強軍目標:能打勝仗      [2013-03-12]
海外網友: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      [2013-03-11]
習近平出席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      [2013-03-11]
習近平接受藏傳佛教3米感謝信      [2013-03-10]
108位藏僧送習近平3米感謝信      [2013-03-10]
習近平:加快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201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