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半月談報道,黨的十八大之後,我國改革事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把上任後的首次考察安排在了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並且宣示改革「要有新開拓」。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改革決心與民間的改革期盼相匯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改革推動力。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聯合半月談網舉辦了「我心中的改革期盼」大型調查。針對百姓關注的八大改革熱點,編輯部組織多路記者,採訪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請他們對民眾的改革期盼予以回應。
老百姓的期盼、代表委員的回應,已經形成共識: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乃至每個公民,大家都應該是改革的參與者,讓我們手挽手共推中國改革向前進!
新醫改實施3年多來,重點推進的五項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現階段,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取得的成果與百姓需求仍存在差距。新醫改在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有待破題,亟需一劑政策「復方藥」。
新醫改惠澤億萬百姓
「新醫改讓老百姓最直接受益的就是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特別是新農合覆蓋面和報銷範圍、比例的不斷擴大,使億萬農民走出了過去『小病拖、大病扛』的無奈。」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王正榮說,多地都在逐年調高統籌補償方案,並在大病保險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在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接受採訪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國家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緩解了百姓看病貴。
另外,對於醫改「最難啃的硬骨頭」,各地也創新機制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盤活了資源,提升了效率。北京、成都等地成立了獨立於衛生體制外的醫管局,實行「管辦分離」。「預約掛號」「無假日門診」等創新舉措也讓百姓拍手稱讚。
「無論是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還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新醫改給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政府職能的回歸。」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李鈾說。
改革步入「深水區」
經過3年多的醫改,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所緩解,但在代表委員們的眼中,醫改仍面臨著諸多難題。國家在實施新醫改時提出三句話——「保基本、強基層、建體制」,既抓住了關鍵,也是進一步深化醫改需要破解的問題。
首先,保基本面臨著保障力度不夠和浪費現象並存的尷尬。在一些地方,由於監管制度不完善,部分醫療機構和個人甚至採取「掛床住院」等違反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欺詐行為,套取醫療保險資金。
其次,強基層面臨著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無奈。新醫改實施以來,大多數鄉鎮衛生院都實施了標準化建設,配套設施、儀器設備都不錯,但是人才問題依舊沒有很好地破題。
一些鄉鎮衛生院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基層衛生院培養一名成熟的醫生至少需要5年時間,但是現在這些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幹紛紛被上級醫院挖走,他們又得從頭培養新人。
王正榮委員說,疾病預防作為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樣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尷尬。去年,四川省疾控中心招聘了兩名博士生,不到3個月就不辭而別,原因就是待遇低。
第三,建體製麵臨著「接地氣」的現實考驗。代表委員們反映,在醫改推進過程中,一些制度在基層落實過程中出現了與初衷背道而馳的現象。例如,一些地方在實施績效工資時,出現了「大鍋飯」現象,挫傷了業務骨幹的積極性,最終影響百姓就醫。
回歸公益仍需政策「復方藥」
進一步深化醫改,就是要讓醫療衛生服務回歸公益。要讓百姓最大限度地享受醫改「紅利」,必須要政策「給力」,開具「復方藥」。
第一味:「補藥」——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醫保報銷比例。解決百姓看病貴問題,最關鍵的就是降低個人支付費用所佔醫療費用的比例。對於如何確保醫保報銷比例和範圍更貼近百姓現實需求,有代表建議,社保、衛生等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合作溝通,開展大規模的調研和測算,避免因部門利益不同而導致保障體系與百姓需求「脫軌」。
第二味:「猛藥」——完善相關激勵政策,破解基層人才「短腿」。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省立醫院院長許戈良認為,政府應加大對醫療人才的培養,特別要扶持基層醫療機構培養自己的人才梯隊,改善村醫、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與待遇,讓他們成為基層留得住、群眾信得過的白衣使者。
許戈良代表建議,建立大醫院醫生輪流下基層機制和醫師多點執業機制,使醫生由「單位人」轉變成為獨立的「社會人」,使多點執業在體制上可行,從而緩解百姓看病難。
第三味:「輔藥」——完善價格體系,彌補政策虧損。目前,我國「重藥輕醫」價格體系仍未根本改變,對醫務人員提供的醫療服務定價過低,導致醫院收入主要依靠藥品加成或者醫療檢查等。
在國外,醫藥分開,醫務人員收入高,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上。王正榮委員認為取消公立醫院「以藥補醫」,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應當在降低藥費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的收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