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地震發生後,一些地震專家分析指出,雖然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同處於龍門山斷裂帶,但並非汶川餘震,而是獨立的地震。
據財新網報道,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周本剛判斷,雅安蘆山7.0級地震是獨立的,不屬於汶川地震的餘震。
他對新華社表示,兩次地震有一些相同之處,發生在同一斷裂帶、同為逆沖型地震,與龍門山斷裂帶運動性質一致,但從位置上看,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分處龍門斷裂帶不同位置。
從位置上看,蘆山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而汶川地震則位於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兩地距離較遠。
但是以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名譽院長陳運泰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則指出這是一次汶川大地震的強餘震,而且他早在幾年前對此提出過警告,記者還專門就此向中央提交了內參。
2008年汶川地震後,陳運泰及其團隊通過研究汶川地震斷層面上的破裂錯動的分佈,得出結論,認為在汶川地震的破裂帶上有兩個比較大的破裂「虧空」區,即迄今基本上沒有發生過破裂的地方。
他當時認為,位於汶川西南約100千米的破裂「虧空」區是很有可能發生強餘震的地方。而這個「虧空」區,就在雅安市的寶興縣附近。
在理論上,餘震是指跟隨在主震後發生的一連串地震。主震發生後,斷裂帶上的應力分佈會產生改變,在應力再調整的過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餘震。餘震與主震通常發生在同一個破裂帶上,比主震的規模小。
然而,有時主震造成的應力變化會不局限於主震所造成的破裂面上,這個現象又稱之為庫侖應力轉移。
「從雅安地震的位置、機制和大小來看,可以判斷是它是汶川大地震的晚期強餘震,是汶川地震發生後迄今的最大餘震。」陳運泰對財新記者指出,從震源位置、震源機制和震級大小看,雅安地震是汶川大地震的強餘震,是汶川大地震的破裂向西南方向的發展。
在汶川地震後,2008年5月20日的一次中科院院士討論會上,陳運泰即發表了上述看法,強調要特別注意汶川地震的晚期強餘震,並認為強餘震可能拖好幾年才發生。他告訴財新記者,在場的一位記者,還曾就此寫了一個中央政治局內參,警告在汶川西南100公里,即雅安市寶興縣一帶,將會發生晚期強餘震。
而這次發生的地震,寶興縣正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方。如果在汶川地震後,有關部門能對專家提出的「強餘震」可能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對結構脆弱的房屋進行一定的加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地震的傷亡。
陳運泰並非唯一持「餘震說」的地震專家,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傑西卡•特納亦判斷,蘆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一次餘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上發生東西反向運動造成的。
「儘管時間已過去多年,但我們認為,此次發生在同一區域的地震仍是當年汶川大地震的餘震。」特納表示。
實際上,早在2008年9月,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研究員遠田晉次等人發表的一項分析結果顯示,受四川5.12地震影響,震區附近的斷層中地殼形變正在逐漸積蓄,周邊地區10年內發生6級以上強震的概率從原來的49%上升到了57%-71%。
對於蘆山地震所在的龍門山斷裂帶南段的破裂風險,另一位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石耀霖也曾進行過預測。
他在2010年發表於《地球物理學報》的一篇論文中曾經提到,龍門山斷裂帶西南端一段沒有地震破裂,但這一段落也是壓應力積累率最高的部位之一。而且汶川地震的發生,使這一段落發生類似機制的逆掩斷層的地震危險更加增加。
與國內外專家相繼提出警告的時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地震局的專家在不同場合強調龍門山斷裂帶強震的週期是3000-5000年,而依據只是對當地古地震的統計。
「雅安接近7級地震的發生,對於我們來說,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蘆山地震發生後,石耀霖在科學網撰文表示。
陳運泰說,表面上看,是否餘震好像只是學術觀點的不同,但是事實上,強調這次地震不是餘震,隱含的目的是為了表明,沒有重視到似乎就理所當然。「如果說這是餘震,那麼為什麼地震之後對那個地方沒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
陳運泰認為,地震雖然無法預報,但防災措施可以優先地震風險較大的地區。如果龍門山斷裂帶南段的破裂風險能引起足夠重視,在這個區域加大科研和抗震防災的投入,那麼在蘆山地震中,慘痛的傷亡損失也許能減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