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 【文匯網訊】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佈消息,清華大學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3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2011年中科院院士評選中,施一公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兩個學界明星雙雙落選,引發了輿論對院士評選的熱議。
據京華時報報道,美國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由當時美國總統林肯簽署成立。其聚集每個時代最優秀的科學家,就科學技術相關問題做出獨立建議。美國科學院現有院士約2200位,外籍院士約400位,其中約200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年,美國科學院公佈的增選院士名單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當選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這是他繼4月25日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之後獲得的又一學術殊榮。
施一公教授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他2006年開始著手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2008年全職回國工作,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其領導的實驗室主要運用X-射線晶體學,結合其他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法研究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在細胞凋亡調節機制、生物大分子機器組裝與功能、重要膜蛋白結構與機理3個主要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創貢獻。其團隊取得的科研成果於2010、2011年連續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重點引用併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08年,施一公當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但因全職回國而婉拒了這個職位。
■簡歷
施一公,1967年生人,中國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長江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
1985-1989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
1990-1995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
1995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
1996-1997 美國史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博士後
1998-2001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2001-2003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副教授
2003-2008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教授
2007-2008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至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鏈接
2011年落選中科院院士引發爭議
2011年中科院院士評選中,施一公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兩個學界明星雙雙落選,引發了輿論對院士評選的熱議。
饒毅在第一輪折戟,施一公在第二輪沉沙。2011年12月9日,在新增院士名單出爐後數小時,饒毅便撰寫了一篇4000餘字的博文,標題為《解剖「逆淘汰」社會現象的一隻麻雀》,為施一公的落選鳴不平。
談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選,饒毅總結認為,院士評選中,重視的不是學術水平、年齡、學術年資、在國內科學貢獻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的時間,有時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他當時宣佈不再參選院士。
施一公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科學是高尚的,但科學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這兩個概念混淆」。在他看來,國內太注重外表,注重頭銜。
2010年,饒毅和施一公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評論,批評國內科技體制以及學術界風氣引起巨大反響。他們稱:「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但在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中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