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在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低迷的4月經濟數據時,財政部發佈的4月財政收支情況也很不理想。4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1431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657億元,增長6.1%。其中,中央財政收入5357億元,同比下降2.2%;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074億元,同比增長14.7%。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0169億元,同比增長7.9%。
據中評社報道,財政部表示,4月中央財政收入延續3月同比下降態勢,主要是受企業所得稅增幅很低、進口環節稅收同比減少、去年同期清繳石油特別收益金收入入庫較多以及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主要是房地產成交額大幅增加帶動相關地方稅收相應增加。
上海證券報發表財經評論人周子勛文章表示,無疑,財政收入放緩,與缺乏亮點的宏觀經濟數據有關。儘管4月工業生產增速較上月低位小幅反彈,但仍略遜於市場預期;對經濟拉動作用較大的投資增速亦不如預期——國家統計局13日公佈數據顯示,4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8%;前4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微幅放緩至同比增長20.6%;發電總量同比增加6.2%。這些數據與此前的先行指標PMI表現比較吻合,驗證中國經濟弱復甦的判斷。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減少就很自然。
值得關注的是,財政增收在放緩,但財政支出卻依然保持較快增速。4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9308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422億元,增長18%。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1588億元,同比增長10.5%;地方財政支出7720億元,同比增長19.7%。民生等領域是支出的重點。
文章稱,多年以來,中國財政收入保持了20%至30%的持續高速增長,2011年增幅也高達24.8%,2012年增幅降為12.8%,仍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在今年的預算中,全國財政收入126630億元,增長8%,增速降為個位數。但4月的財政收入增長明顯低於8%,中央財政收入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可以判定,財政收入低增長將成為常態,今後將處於與GDP平行或略高的水平。與此同時,由於民生問題歷史財政收入從高增長階段下降到低速增長階段,財政支出則保持近乎剛性的較快速度的增長,財政收支的一消一漲,加大了中國財政平衡的難度和壓力。新任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今年「兩會」後不無擔憂地表示,「現在財政支出增長非常快,收入今後我估計就是一位數的增長,不太可能出現超規模的增長。這方面國內的壓力真是實質性的壓力。」而樓繼偉真正擔心的,還是中國財政赤字規模的迅速擴大。今年全國財政預算赤字達到創紀錄的1.2萬億元,比上年實際水平大增50%,赤字率為2%左右。赤字擴大的趨勢與「穩定平衡的強大財政」的目標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文章指出,財稅收入增長放緩對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切膚之痛」,尤其是一些情況嚴重的地方政府甚至有可能「揭不開鍋」。地方政府財政遭遇困境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與宏觀經濟週期有關,冬天來了,萬物蕭瑟;二是與房地產調控有關,調控打破了地方政府熟悉的「土地經濟」模式,掐住了地方的一大財源。
對地方政府來說,財政壓力很可能激化出更為嚴重、更現實的問題。比如,「營改增」後,地方政府收入可能出現變數。隨著「營改增」在全國範圍內大踏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試點企業反映稅負明顯減少。據瞭解,如果「營改增」在全國推開,全國稅收淨減收大概超過1000億元。地方財政由此受到的影響不小,作為地稅的營業稅沒有了,而增值稅是中央地方共享稅,地方占25%的比例;從短期看,試點行業整體稅負是下降的,地稅收入也會隨之減少。結果是企業稅負減少了,中央財政收入增加了,地方政府沒錢了。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必然導致非財政收入的增加,也會出現地稅多徵稅、從嚴徵稅情況。數據顯示,4月,土地增值稅244億元,同比增長30.5%;契稅316億元,同比增長69.2%;城鎮土地使用稅198億元,同比增長16.9%。地方非稅收入在4月達1062億元,同比增長7.7%。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營改增」減輕企業稅負的目的被打了折扣。再加上地方政府沒有發債權,在財政壓力之下,地方政府還有可能出台很多畸形的政策增加收入。
經濟增速放緩,也給就業形勢蒙上陰雲。今年一季度就業數據顯示,全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42萬人,高於2011、2012年同期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1%,與去年底持平。僅從數據上看不出多大問題,但最新的市場跡象顯示,裁員開始蔓延至相對穩定的外資白領,失業開始露出惡化的苗頭。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中國還面臨一場就業危機。中國的就業危機有兩大問題與國外失業危機不同:就業矛盾中最難辦的是新增就業問題,新增就業矛盾中最難辦的是大學生就業問題。據報,去年畢業的大學生到目前還沒有被就業市場完全消化,而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將再增逾700萬,這對新增就業市場來說將是極大的壓力。宏觀經濟放緩和部分行業不景氣讓眼下找工作的難度顯得比往年更大一些。北京、廣東、上海等地畢業生簽約率的走低印證了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
文章最後說,目前,國內在經濟上多種矛盾並存,各方面都面臨著極其複雜的形勢。保財稅將成為政府的一項硬舉措。那麼,如何緩解這種「財政焦慮」?短期來看,並沒有特效藥,這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面對的艱難轉變。而從中長期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或許是有關專家提出的「后土地經濟」,這是中國經濟真正可持續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