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青:報複性起底貪官必臭不可聞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7-02]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十八大後掀起的反腐風暴中,多名高官落馬,有的源於公民實名舉報,有的「毀」於情婦反目,有的是紀委和巡視組發現的。輿論對這些落馬貪官的報道有一個共同點,即輿論和公眾對這些官員落馬前的監督,基本處於真空或空白狀態,落馬後則是報復性、扎堆式的曝光,一切骯髒的勾當都抖出來了。事前監督的空白,與事後曝光的集中;落馬前一邊倒的讚揚,落馬後一邊倒的狠踩;落馬前的堂皇形象,與落馬後的醜陋齷齪,形成鮮明反差。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就拿某昔日位居高位的官員來講,其在位時媒體的公開報道中從未見過他半點負面新聞,可落馬後每天都有猛料曝出:怎麼斂財的,怎麼買官賣官的,怎麼玩女人的,怎麼道德敗壞,怎麼粗暴專制——他被描繪成無惡不作的醜惡嘴臉,這便形成一種莫大嘲諷:此人幹了這麼多壞事,作風品性如此惡劣,為什麼落馬前媒體沒有半點兒報道,紀委監察部門沒有半點兒察覺?其實,越是試圖將落馬貪官描繪得盡可能的黑,越是嘲諷著監督體制的無能。

民間對此有一個形象說法「打死老虎」,老虎死了,是可以隨便打的。媒體曝光官員的醜聞,是媒體在行駛輿論監督的權利,可像這種對落馬貪官一邊倒、跟風式的狠挖,能叫輿論監督嗎?在某種自上而下的傳播驅動下,習慣性地將落馬貪官描繪成無惡不作的妖魔,完成對貪官的醜化和妖魔化,將其淹沒在「反腐人民戰爭」的海洋中,在對貪官的集體道德審判中完成一次宣洩,將所有對腐敗的不滿都移情到對這只「死老虎」的深惡痛絕中。這,是一種報復性宣洩:落馬前無法監督,落馬後必須狠狠地踩。

痛打「死老虎」,輿論和公眾僅僅獲得了一種虛幻的反腐快感,輿論監督被演繹成一場輿論宣洩,這個過程中並無監督,只有報復性宣洩。一場起底式的狂歡之後,腐敗依舊。因為缺乏正常的輿論監督,這種「落馬後貪腐大起底」除了滿足窺私慾外,並不能對官員形成真正的威懾力。那些圍觀者只是將這些落馬者看成偶然的個案,自信這麼倒霉的事不會落到自己身上。

落馬前對官員的監督,才叫真正的輿論監督,也才會對公權力形成充分的威懾和約束。在新媒體的助力下,加上民權意識日益彰顯,高層反腐決心不斷強化,輿論監督的能量呈上升趨勢。可受制於各種限制,輿論監督的力量仍很脆弱且軟弱,一方面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阻力扼殺,另一方面,一定級別的官員,其實往往游離於輿論監督之外——在一些位高權重的部門,甚至監督一個局級、處級幹部都非常難,這便導致落馬前是監督真空,只能在落馬後去報復性地「鞭屍」。

監督的真空是權力的保護傘形成的,而不是媒體的失職。不想監督的記者不是好記者,不想曝光的新聞紙只能算廁紙,可阻力重重,輿論監督的微弱之光很容易就被掐滅。這甚至形成了一種怪誕的分裂,同樣的行為,官員落馬前後的報道描述完全不一樣。某個高官落馬後,媒體報道其開會時喜歡嚼口香糖時,其一邊嚼口香糖一邊打斷下屬這樣的細節,在落馬前可能會被描述為「不拘小節」、「有親和力」、「個性官員」,落馬後則會成為作風蠻橫、不尊重下級、獨斷專行的佐證。落馬前有些行為被描述成「雷厲風行敢做決斷」,落馬後則成了「作風粗暴缺乏民主」。落馬前都是孔繁森,落馬後都是王寶森,落馬前一切都是好的,落馬後一切都是惡。

這種輿論生態完全不正常,一些官員一步步地滑向腐敗的深淵,難道不也與這種缺乏正常監督的輿論氛圍有關係嗎?對於官員的報道,日常報道越乾淨,落馬後的報道會越髒越醜陋越噁心。輿論監督的目的是限制權力作惡,沒有輿論監督,落馬後「報復性起底」必然臭不可聞丑不忍睹。

      責任編輯:旌旗
唐慧案二審今開庭 拒勞教委補償      [2013-07-02]
中青:報複性起底貪官必臭不可聞      [2013-07-02]
廣東政協委員建議網絡選舉幹部      [2013-07-02]
58歲鄉村教師猥褻學生被刑拘      [2013-07-02]
疆公安廳發通告鼓勵揭發暴力活動      [2013-07-02]
曝中國過半省份糧食難以自給      [2013-07-02]
北京警方回應李天一強案四人背景      [2013-07-02]
黃山宣城遭受強降雨襲擊10人死亡      [2013-07-01]
北京全市迎來降雨 氣象台發佈暴雨預警信號      [2013-07-01]
河南發現疑以南唐後主李煜墓      [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