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戴秉國:心態決定生態 心境牽動環境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7-22]
放大圖片

戴秉國親切會見了與會的大德高僧。

【香港文匯網 記者虎靜 銅仁22日電】在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和佛教文化論壇舉辦之際,自詡「以一位貴州銅仁老鄉和外交戰線老兵身份」參加論壇的原國務委員戴秉國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題為「心靈環保、世界和諧」的致辭講話。

戴秉國認為,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過去、今天和未來都與生態環保問題息息相關,這個問題正日益突出,牽動世界各國和芸芸眾生。環保僅靠外在的資源、努力和約束是遠遠不夠的,環保事業就應該從心靈環保開始,從一些樸素的認識開始。

一是心態決定生態、心境牽動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最近講,要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清洗思想上的灰塵,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個要求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同時也有紮實的文化和歷史基底,因為這是數千年來中國社會對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士人和官員的基本修養。必須首先解決好內在的心態問題,才能更好地處理外在的生態問題。心態如何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生態狀況。

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教是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梵淨山和幾乎所有佛寺都在美麗的山水之間。在這樣一種環境裡,人是接地氣、有靈性的,能夠保持一顆安靜、純淨、善良的心。中國文化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節儉,倡導有限消費。我們一定要擺好人和自然的位置,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仁愛萬物」的情懷。

三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中國古代哲人非常重視人的價值和人的發展,不排斥人對自然的合理利用,但主張利用與養育不偏不廢,反對涸澤而漁,摒棄掠奪式開發。人們在自身發展進步中,容易忘記這些老祖宗的教訓和智慧,因而付出巨大代價。中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一定要汲取他國和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四是同舟共濟,而非同舟共「擠」。生態的英文詞源於古希臘詞彙,意思是「家」。在全球化時代,地球是一個地球村,是一個大家庭,因此生態保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是一項國際性事業,需要這個大家庭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和真誠合作。生態文明的國際合作,以及各種類型、各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恐怕都需要有一種同舟共濟的精神。同舟共濟也是一種主張和諧的世界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和諧,都是和諧世界的題中之義。

戴秉國最後表示,同舟共濟還是一種主張和諧的世界觀,佛家和儒家都追求和諧,五大宗教都主張和平與和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和諧,都是和諧世界的題中之義。「和而不同」是和諧的要義,「共同發展」是和諧的目標。中國古人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如果我們大家都有這樣一種豁達的心態和理性的行為,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麗、更加和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