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環時:互聯網時代官方定力最重要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9-0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管理互聯網輿論成為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課題,它的難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未曾經歷過的。客觀而言,由於互聯網技術發展太快,準確認識開放的網絡空間就是一個挑戰,對於制定有效的互聯網政策,不僅中國一個國家遇到了困難。

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社會或許不得不適應一個現實:只要保持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偏執言論無論如何都會存在,無論叫「多元化」也好,「百家爭鳴」也好,與主流社會的對立性聲音都會有些市場。這些聲音還會自然捧出一些「意見領袖」,甚至組成某種鬆散的「輿論反對派」。這是開放空間裡的輿論構成規律,中國輿論場不會成為例外。

存在一些與主流價值觀對立的聲音,並不意味著它們和它們背後的力量就一定能在政治上影響中國社會。它們有可能是社會無處不在的「牢騷」的一部分,甚至對監督和倒逼政府的廉潔運行發揮獨到的作用。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是以執政黨為核心的官方系統要表現出充分定力和團結。國家在改革開放,面對眾多問題,而實施改革的戰略大環境卻不斷變得緊促。官方內部經常會就具體問題出現不同意見,這些不同意見很容易被複雜的輿論場捕捉到,並且進行放大。

事實多次證明,面對重大問題時,官方通過各種渠道發出的聲音需保持毫無懸念的團結和一致。這並非是我國獨有的做法,許多發達國家的官方也都是這樣做的。官方發出的系列聲音要明確、堅定,不能含含糊糊,自相矛盾,給偏執聲音有可能「獲得支持」的誤讀和聯想創造機會。只要官方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社會上偏執輿論的影響力就很難發酵。

現實中確實常有官方人士或機構喜歡在對立性政治輿論面前扮演「開明」角色,這樣做大概並不是出於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是過多考慮塑造個人或機構形象。無論動機如何,現實是這樣做影響了民間對國家重大政策堅定性的認識,客觀上幫助推高了「輿論反對派」對公眾的誤導。

中央強調政治紀律,主張在重大問題上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認識和決定上,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這在全社會不可能做到,互聯網輿論場上一定會有人反著來,但黨內切實做到這一點,社會的凝聚力就有了強大內核。

對有些極端言論需要直接管理,對有些則需有效地冷落之。冷落它們也是一種管理,而且效果未必差。這種冷落有時不僅僅是「不炒作」,而且還可以是明確反對,與之堅決保持距離。

中國大概已很難擺脫「輿論反對派」現象,這一現象對社會活力和破壞性究竟是什麼關係,不少人仍有疑惑。但中國需防止這種偏執的「反對派」現象擴大和蔓延,這是全社會沿著既定道路前進的根本利益所在。

為實現這一點,主流社會至少不應「捧」熱衷政治對立輿論的人,促成他們在輿論傳播中的有利位置,幫助他們獲取利益。因為如果那樣做,就會有更多人學著通過搞輿論對抗來獲取自身利益,主流輿論陣地和他們之間就會此消彼長。

前段時間互聯網輿論場有些「亂」,除了互聯網自身的問題,還因為網上的一些偏執聲音在主流社會獲得了不該有的反響,網上網下錯綜交織,致使公眾在有些問題上失去了主心骨。

執政黨毫無疑問是中國社會現實中的第一凝聚力,以執政黨為核心的官方發出任何「不同聲音」,都需十分謹慎。民間可以是活躍的,互聯網尤其活躍,官方的堅定態度是複雜輿論條件下的定海神針。只要官方態度是穩健的、連續的、有定力的,互聯網上一些咋咋呼呼的東西就不會再被人們當回事。

      責任編輯:賀頓
環球時報:治中國之難 難在治官      [2013-08-21]
環球時報:否定抗美援朝是對志願軍不尊重      [2013-07-27]
環時:中國不是管得太嚴而是太鬆      [2013-07-26]
環時:引渡美國政治犯非華人所願      [2013-06-14]
中美互聯網領軍人激辯用戶隱私權      [2013-06-07]
網曝互聯網音樂5日起或將收費      [2013-06-04]
併購成風 互聯網進入「乾爹」時代      [2013-05-14]
環球時報:日本迷戀對華說狠話      [2013-04-25]
韓國互聯網瘋傳開戰相關訊息      [2013-04-14]
人民日報:微信收費是扼殺互聯網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