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國家遴選百人衝擊諾貝爾獎引爭議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0-3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又稱「萬人計劃」)第一批入選名單近日正式發佈。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報道,該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

據京華時報報道,昨天,這一說法引發網友質疑:諾貝爾獎是可以衝擊出來的嗎?對此「萬人計劃」首批傑出人才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認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希望社會對基礎科學研究不要過於急功近利。

□計劃內容

將為科學家設立工作室部分人才可獲百萬經費

昨天,《人民日報》刊發了「『萬人計劃』首批名單出爐記」一文,介紹一項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並行的國內人才支持計劃。該文經網絡轉載標題改為「中央將遴選100名具衝擊諾貝爾獎潛力人才」後,憑借「諾貝爾獎」的眼球效應,在網上迅速傳播,引起不同觀點之爭。

報道稱,計劃將遴選3個層次7類人才,第一層次100名,為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第二層次8000名,為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第三層次2000名,為35歲以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其中,計劃將為部分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安排每人約100萬元用於自主選題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

此外,據新華社消息,首批傑出人才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均是「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主持人和高層次

創新團隊帶頭人。首批傑出人才入選者、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率領團隊取得重大原創成果,被譽為「諾貝爾獎級」的重大發現。

記者發現,據《中國組織人事報》去年9月刊登的「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顯示,計劃中並無「衝擊諾貝爾獎」的目標,也無「諾貝爾獎」相關字眼。

計劃中提到支持100名傑出人才,每年遴選一批,每批10名左右,具體標準是「研究方向處於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基礎學科、基礎研究有重大發現,具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的潛力,能夠堅持全職潛心研究」,還強調「重視遴選中青年傑出人才」。

計劃提到,中組部、人社部為傑出人才授予「國家特殊支持人才」稱號,頒發證書,將其納入中央聯繫的高級專家範圍。計劃還將為傑出人才設立科學家工作室,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採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方式給予經費保障,支持其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

■鏈接

首批「傑出人才」研究領域一半與「諾獎」無關

入選萬人計劃首批「傑出人才」的6位科學家中有5位院士,大部分從事基礎研究。但按當前諾貝爾獎

項的獎項設置(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看,有3人的研究領域無緣諾獎。

☆劉忠范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低維碳材料的控制生長方法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獲中國發明專利24項。

☆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掃瞄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等研究領域發表文章350餘篇,被引用超過6900餘次。

☆王貽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作為我國粒子物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做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貢獻。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團隊在鳥類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領域取得突出發現和成果,使我國逐漸成為當今國際研究該領域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盧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現了納米孿晶強化效應,開創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研究方向,發展了系列表面納米化技術。

☆馬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油氣資源勘探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工作,發展了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理論和技術,取得一系列創新性重大成果。

□網友質疑

諾獎能夠衝擊出來?

把諾獎當成奧運會金牌來衝擊是否有點可笑?諾貝爾獎是能『衝擊』出來的?

該消息發佈後,網友提出不同看法。有網友認為這體現了國家對科研更大力度的支持,也將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更多網友對衝擊諾獎的說法表示質疑:

「諾獎是可遇不可求的,功到自然成」,有網友指出,瞄準諾貝爾獎有點劍走偏鋒,正如魯迅所言「天才的出現,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而科學精英的出現,需要的是有大量的「科學民眾」,中國當務之急是培養科學民眾。

還有網友認為這體現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風,近幾年國家出台一系列人才獎勵計劃的初衷是好,但就像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學生參加奧數比賽,國外大部分來自民間,中國卻是舉國體制。還有網友引用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的話「一個做科學家的人,為拿諾貝爾獎來工作是非常危險的」。

□入選者說

周忠和

「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在首批「萬人計劃」傑出人才6人名單中。昨天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周忠和對「衝擊諾貝爾獎潛力人才」的提法不大認同,認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對於遴選「傑出人才」,周忠和希望能淡化「衝擊諾貝爾獎」的提法,一者很多學科沒有諾貝爾獎,二者做科研不應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他覺得,有對獲諾貝爾獎的願望可以理解,但中國基礎研究荒廢了幾十年,最近十多年才條件比較好,慢慢迎頭趕上,特別需要積累,需要長期潛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長。

把衝擊諾貝爾獎作為一個目標,專門針對一個特定人群,周忠和坦言對此並不贊同,因為這不符合科學規律。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需要鼓勵很多人去冒險、探索,國家應積極營造比較公平的學術生態環境,讓科研回歸本質。

周忠和認為,做科研當出於興趣和愛好,如果科學家有潛力,願意做某個方向,無論十年二十年都應堅持下去,國家也應支持,讓很多人逐漸達到可以拿諾貝爾獎的水平,在這個大環境下也許某個人就冒出來了,得獎了,但與拿諾貝爾獎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國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

「希望社會不要過於急功近利」

根據「萬人計劃」的政策,將為傑出人才設立科學家工作室,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採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方式給予經費保障。

在周忠和的理解中,所謂「按需支持」並不是傳說中的「要多少給多少」,而是根據科研實際的需要,通過專家評審,在經費使用上簡化程序,少一些干預,多一些穩定和持續性;在人員經費、條件保障等方面多賦予一些新的政策。他提到,儘管目前已經在做一些實際操作,但過程進展有點緩慢,科學家工作室等尚未設立。

他希望這個「科學家工作室」能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探索一些思路和經驗,給優秀的科研人員有更多穩定性的經費支持,能選擇感興趣的問題潛心研究,不為申請各類經費浪費很多時間,不需應付很多考核與評比,無需為工資發愁,充分享受科研的樂趣。

周忠和希望科學評價能回歸科學共同體,逐步擺脫行政化約束,也希望社會能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意義有更多認識,不要過於急功近利,讓科研人員受到應有的信任與尊嚴,覺得做基礎研究是體面的、驕傲的工作。

□專家觀點

諾獎在傳播中被放大可能會歪曲計劃宗旨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王揚宗昨天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萬人計劃」作為一個中央計劃,如果沒有一定的具體目標,很可能在執行過程中落空、變形,因此衝擊諾貝爾獎也可能作為一個目標提出來,但不會僅限於此,而是著眼於國內人才質量與國際上的差距,通過計劃培養高層次人才。但這部分在傳播中被放大,可能會歪曲這個計劃的宗旨。

王揚宗指出,「萬人計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政策渠道,能夠支持的範圍有限,國家應當通過制度化的渠道來穩定支持基礎研究,「不能覺得某些人有希望了就去支持,瞄準諾貝爾獎,這樣很可能瞄不準」。

他認為,不能把獲獎做成一個政績工程,對一個大國來說,即使獲個別諾貝爾獎,對科技發展的意義也有限,因為衡量國家科技水平的提升有更全面的指標,非一兩個諾貝爾獎就能涵蓋。而很多傑出的科研成果都是不太起眼的人在還年輕的時候做出來的。

      責任編輯:賀頓
諾獎得主稱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      [2013-10-15]
專家預測「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獎      [2013-10-09]
2名科學家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3-10-08]
諾貝爾獎村上春樹獲獎呼聲高      [2013-10-07]
村上春樹賠率居首 或得諾貝爾獎      [2013-10-07]
白俄總統因禁公開鼓掌獲搞笑諾獎      [2013-09-14]
諾貝爾獎章將首次被公開拍賣      [2013-02-27]
中央擬遴選百人衝擊諾貝爾獎      [2013-10-30]
93%受訪者:泡沫學術有套科研經費      [2013-10-31]
「京版海天盛筵」:系電影花絮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