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93%受訪者:泡沫學術有套科研經費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0-3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時下,在學術科研中,一些人通過包裝概念「攢項目」,竟然通過審核拿到課題,但最後並沒有搞出有價值的成果,這樣不僅有套取科研經費的嫌疑,還製造出大量「學術泡沫」。

上周,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手機騰訊網進行的一項調查(5911人參與)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學術泡沫」嚴重。

「學術泡沫」是很多科研人員都面臨的一種生存困境

「學術泡沫」出現的原因有哪些?民調發現,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行政權力主導學術研究(41.0%);學術不端,急功近利(22.9);課題申報與職稱、政績掛鉤(12.1%)。其他原因還包括:經費使用存在監管盲區(11.2%)、成果缺乏第三方審核(5.1%)、課題評審機制存在尋租(3.8%)、學術成果推廣機制不全(2.8%)等。

「『學術泡沫』是很多科研人員都面臨的一種生存困境。」北京某知名高校熱能工程專業研究生周哲(化名)說,衡量科研工作人員能力的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等,使得很多人頭頂巨大壓力。「其實很多理論和應用都已經成熟,真正的創新性成果短時間內很難做出。但沒有成果,科研人員就沒辦法提升待遇。」再加上這些科研人員身兼教職,還要處理一些行政事務等,根本應付不過來。在生活成本和科研壓力下,青年工作者的科研經費不足以支撐高質量的研究,無奈之下只能製造「泡沫」,造成了惡性循環。而且,現在科研資源組織和分配機制混亂,一些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反而得不到經費。

北京某高校社科院系一位副教授張健行(化名)指出,「學術泡沫」要區分理工科項目和文科項目,因為兩種泡沫有所不同——理工科多是經費的泡沫,文科則多是成果的泡沫。就文科而言,「學術泡沫」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術課題接受行政命令的指導,國家每年的課題指南決定了每個學科的研究方向,很多研究人員就會按照指南的要求包裝原本想做的研究,不管學術追求,先拿到錢再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蔣建國教授認為,學術科研領域確實存在一些「換湯不換藥」、反覆申請課題經費的現象。有些學者同一課題稍加修改、重新包裝,或者統一研究方向申請多個課題以便獲取多個基金的支持,「從一些學術文章或科研成果的大篇幅致謝詞中,就能看出端倪。」

「科研經費即便是申請成功後,仍屬於國家,並不是科研人員的個人財產,他們僅有使用這筆基金支持科研的權利。」蔣建國強調,做科學研究不一定都需要高額經費支撐,「過多經費反而容易引起學術腐敗、科研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等一系列問題。」

調查顯示,92.5%的受訪者認為「泡沫學術」有套取科研經費之嫌。

「學官們」把年輕人的路都擠沒了

張健行告訴記者,近年來,從國家課題指南的發佈,到課題招標、審批等一系列環節,非學術因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重複勞動,另一方面會產出不少「廢品」。後果肯定是學術的「逆淘汰」,「這樣的研究即便能保證最低質量,也肯定不是創新性的研究」。

他指出,因為國家課題對地方院校很重要,很多地方高校會下行政命令組建課題組,並且動用灰色經費補貼課題組和打點關係,「拿到科研經費或者繼續用於跑關係,或者用於課題結果出書。即使學術成果很差也沒關係,只要能提供出版經費就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鳴認為,「泡沫學術」是結構性的,來源於一種「認官不認學」的體系。在行政導向的學術評審機制中,官員有更多機會參與評審,也更有可能拿到課題。「有的院長、副院長身兼數職,非常忙碌,手裡還有好幾個課題,最終還能拿獎。這裡面就很有問題。」

「除此之外,課題指導過程中的導向偏離也製造了『學術泡沫』。」張鳴說,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存在很多「假大空」的課題,甚至是直接「編故事騙人」。即便是這種課題,如果沒有關係也很難「跑」下來。「拿下來後,在幾十萬元的經費中給代筆學生一點跑腿錢或者不給錢,學生在做的時候不懂就訴諸抄襲。很多學術論文的造假都是這麼來的。」

張鳴介紹,隨著國家科研投入的增加,現在動輒申請到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科研經費。但許多985、211高校的課題質量卻並沒有提升,而且缺乏實際意義。在張鳴看來,我國學術科研領域「泡沫」過多的後果非常嚴重,將會導致整個科研體系的崩塌。一方面,國際學界對中國學者的學術信譽詬病已久。如果學術不端的人可以繼續這樣胡鬧逍遙,國內學界的信譽有可能整體破產;另一方面,行政化導向造成了國內老實做學問的年輕人經常拿不到課題、發不了文章,「『學官們』把年輕人的路都擠沒了,以後怎麼能有創新性成果?」

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大量的「學術泡沫」將直接導致我國的「科技創新動力缺乏」(21.2%),並加劇「學術不端行為」(18.5%)和「科研經費腐敗」(17.9%),而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會因此「持續下降」(15.0%)。不僅如此,學術泡沫的增加也會「打擊年輕學者的學術熱情」(9.1%),使「學術領域權利膨脹嚴重」(5.5%),並最終造成「科研人員的地位下降」(4.3%)。

反對意見的充分表達會對遏制「學術泡沫」產生積極作用

清華大學本科生李明新(化名)認為,應該通過完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來指導課題選擇,「理工科領域的課題有的可能一時半會兒沒有應用領域,或者方向很小眾,但都屬於用心做科研的範疇,和套取經費有本質區別。」因此,哪些課題屬於「泡沫」不該由市場或個人來說,而是要有規範的體系來篩選和界定,並且可以通過資金分配方向讓人分辨出哪些是好的研究。

浙江理工大學生態學專業研究生梁學智(化名),最近參與了一項室內植物與有毒氣體的課題,課題負責老師和兩位管理人員既關心研究進展,又常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實驗問題,並調動自己的學術資源解決困難。在這種氛圍下,參與的學生都很有熱情,有時為了完備的測量數據還會熬夜,「這種敬業嚴謹的科研態度是老師們帶出來的。」

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雷毅看來,「學術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學術的不嚴謹。就我國現行的科研基金評審機制而言,某一領域的專家數量是一定的,各個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彼此也比較瞭解,評審過程儘管採取的是匿名評審,但在學術界難免會有「你評我,我評你」的情況出現。所以,一方面,學者本身要有「學術良心」,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規範,對課題申報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學術是一點一滴,而不是宏大敘事、誇大其詞」;另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在學術領域提倡言論自由,反對意見的充分表達會對遏制「學術泡沫」產生積極作用。

「遏制學術泡沫,關鍵在於國家整個審核機制的完善,在於敢不敢斬斷一小部分人的個人利益。」蔣建國建議,具體做法可以包含:首先,明確項目要求,縮小申請範圍;其次,各基金主管部門加強溝通,保證資金公平使用;再次,完善評審標準,避免課題重複申報;最後,還要使經費的使用透明化。課題負責人制的經費使用方式雖然提高了科研效率,但也要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明確科研用途,避免暗箱操作,否則,這種方式將會助長弊端。

對於遏制「學術泡沫」的辦法,受訪者認為首先應該「改革評審機制,透明公開」(29.4%),其次為「對泡沫課題人員追究責任」(20.3%),然後要「遏制權利課題、領導課題」(19.5%)。另外,「加強對學術成果的審核」(10.3%)、「公開課題經費使用情況」(7.3%)、「嚴審申報人的能力和水平」(5.7%)和「請行業專家做第三方家督」(3.6%)也被提議為有效的措施。

      責任編輯:賀頓
調查:9受訪者稱身邊有高考移民      [2013-07-30]
中國科研經費僅4成直接用於項目      [2013-06-11]
37.4%受訪者不知教孩子防性侵      [2013-06-01]
逾八成受訪者拒裸官擔任一把手      [2013-04-16]
科技部否認科研經費中暗藏軍費      [2013-03-08]
85%受訪者支持黑肺爛牙印煙盒      [2013-01-03]
「京版海天盛筵」:系電影花絮      [2013-10-31]
巡視組進駐商務部重點查領導班子      [2013-10-31]
媒體盤點政治局10次集體學習內容      [2013-10-31]
李某某新律師曾代理某球星強姦案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