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新華社:改革面臨三大關口考驗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1-1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一位聽證會參加人在北京舉行的出租汽車租價調整和完善燃油附加費動態調整機制聽證會上舉手要求發言。現已普遍建立的價格聽證制度成為保證人民知情權的一項重要制度。

據京華時報報道,35年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跡。昨天,新華社發文稱,面對新一輪改革,中國需破解「發展與轉型」、「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正義」三大關口。

>>「發展與轉型」關

亟待破傳統增長模式束縛

2013年秋冬之交,揮之不去的霧霾再度肆擾中國。

今年6月,發酵於銀行間的「錢荒」現象,將隱藏在中國經濟背後的地方債務激增、房地產泡沫等風險問題放大,暴露出更多中國經濟轉型必須直面的痛處。

「這些問題,與地方追求GDP的政績觀有關,暴露出傳統增長模式的弊端,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說。

近幾年,地方政府公司化趨勢明顯,不少地方打著推進城鎮化旗號搞造城運動,政府經營城市,土地拍賣「地王」頻出,房價越調越高……

儘管中央提出「不以GDP論英雄」,但不少地方領導口頭上講轉變發展理念,實際上走的還是投資為主、追求GDP高增長的老路,喜快憂慢。

發展與轉型,宛如拉動中國經濟騰飛的「雙翼」,只有找到二者間的「黃金平衡點」,在發展中壯大經濟穩住就業,在轉型中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才能確保增速「換擋」期的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政府與市場」關

用政府「減權」換取市場活力

如何理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這是處在深水區的中國改革必須跨過的難關。

當前,我國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少數地方、部門設置審批、許可的隨意性大,程序不規範,束縛了企業、公民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容易出現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不僅如此,如果政府對市場經濟的主體不能一視同仁,也會束縛社會資本的活力。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兩大支柱,但占中國企業總數九成以上、總量突破千萬家的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一些政府部門過度干預經濟的背後,存在部門利益的驅動。」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少數政府部門的這一傾向已成為與民爭利的根源。

隨著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開啟大幕,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取消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公司註冊資本「零門檻」、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訪、大力度反腐倡廉……今年諸多改革釋放出調整利益動真格的攻堅信號。

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曬「三公」經費細賬、推官員財產公示、減並政府機構、打擊貪污腐敗……面對一個個「硬骨頭」,改革期待進一步突破。

>>「公平與正義」關

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近一段時間,養老金改革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除了養老金缺口巨大引發社會擔憂,更多爭論是針對雙軌制帶來的社會不公。各界期待新一輪改革能推進這一問題的解決。

歷經35年改革開放,中國解決了物質短缺,提高了百姓物質生活水平,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短缺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矛盾。城鄉二元關係更導致一系列起點不公平問題。

當今,中國約2.6億農民工已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戶籍、就業、社保、子女就學等一道道「門檻」,卻令他們不能與城裡人享有同等教育、醫療、社保以及就業機會。

財富分配不公引發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說,要破解這一難題,只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堵住導致收入分配扭曲的一系列制度漏洞。

「中國社會過去的一致性正在向多樣性轉化,特別是個人主體意識的崛起,在推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加大社會治理難度。」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

實現公平正義,是發展的活力源泉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社會轉型期必須跨過的關口。

今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改革舉措,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推進公平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傳遞出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改革方向。

實現公平正義,傳遞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

學者:中國的「黃金」要靠改革挖

公共產品短缺是問題也是機遇 利益鏈成改革最大阻力

被寄予改革厚望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9日在京舉行,知名改革學者遲福林用三個「轉型」概括他的期待: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遲福林表示,中國有「黃金」,要靠改革挖掘。

>>談轉型

政府向服務轉型很期待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轉型改革已成為未來衡量中國發展前景的焦點問題。未來幾年,中國的轉型改革若有突破或重要突破,將換來10到20年的可持續增長。

遲福林表示,目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到了一個關節點,社會轉型到了一個臨界點,治理轉型也到了一個關鍵點。

經濟體制改革應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為重點,激發市場活力,從而使我們的發展方式轉變有實質性突破,從過去主要追求GDP轉向追求公平可持續發展。

經濟和社會的轉型,都依賴於政府的轉型。遲福林主張改變政府主導,轉向追求市場主導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非政府主導下市場的有限作用。

>>談經濟

公共產品短缺問題突出

遲福林說,過去35年改革,最大的成功在於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從以溫飽為目標的生存階段,上升到以人的自身發展為重要追求的發展性階段。人們的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以溫飽為目標的私人產品短缺問題基本解決了,百姓開始更多地追求好的教育、醫療、就業、消費環境和發展環境,公共產品短缺的問題突出了。

新的短缺折射出需求與低水平公共產品供應之間的不平衡。然而,這種變化也引發了新的市場社會需求,成為發展、進步的動力。「經濟、社會、治理的轉型一定要適應改革開放35年後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大趨勢,這樣不僅能將13億人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而且能夠解決我們今天面臨的很多問題。」他說。

「中國有『黃金』,靠什麼挖掘?改革!」遲福林說。

>>談阻力

利益鏈成改革最大阻力

回顧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既是實踐先鋒又是智囊代表的遲福林用「背水一戰」來形容改革的迫切性。經過十年動亂的中國,國民經濟已處於崩潰的邊緣,改革因此擁有良好的共識基礎。

「今天,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利益鏈。利益鏈不打破,改革無法推動。」他說。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由於改革滯後,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官員利益和自身權利扭合在一起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形成體制機制性腐敗的重要根源之一,也成為民眾不滿的一個焦點。

「打破利益這個鏈條對改革的束縛,成為我們今天改革和35年前改革最大的不同。」遲福林說。

述評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黨的十八大為我國政治發展道路與政治體制改革描繪藍圖: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一年來,從加強立法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到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人民有序參與國家事務的手段不斷豐富,到全體公民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進一步增強。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30週年大會上鄭重承諾。

一年來,集中糾正冤案,廣受群眾認可。浙江張氏叔侄強姦案、河南李懷亮涉嫌故意殺人案、蕭山出租車劫殺案的糾正,成為各地法院加強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真實寫照。

一年來,依法懲治貪官污吏,深得黨心民心。薄熙來案、劉志軍案公開審判,劉鐵男、李達球、倪發科等相繼被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彰顯了黨中央加大懲治貪腐的力度與決心。

一年來,加強執法規範化建設,回應群眾新期待。公安部出台公安民警決不允許面對群眾危難不勇為,決不允許酗酒滋事,決不允許進夜總會娛樂的「三項紀律」。司法部召開會議,要求依法公正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為當事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援助服務……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司法的特點,是公正理性的審理,獨立客觀的裁判。面對「扎堆」出現的熱點案件,利用法院官方微博及時發佈庭審信息、針對群眾關切加強解疑釋惑、裁判文書網上公開,通過加大公開透明的力度,確保判決的公正,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和司法機關的公信力。

      責任編輯:SalviNg
港媒:官僚改革考驗習近平      [2013-01-14]
港媒:官僚改革考驗習近平力量      [2013-01-11]
老人致信公務員:俯下身就知幸運      [2013-11-11]
調查:21%單身人士找臨時性伴侶      [2013-11-11]
中國擬設「防空識別圈」或含沖繩      [2013-11-11]
消息稱信訪制度將改革      [2013-11-11]
京地鐵稱乘客蝗蟲 回應:小編的錯      [2013-11-11]
統戰部原副部長被私生子告上法庭      [2013-11-11]
海南退休局長遭強拆:官方稱誤拆      [2013-11-11]
解密中國智庫:報告不超3000字      [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