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全國有6800萬套空置房,中國住房市場的現狀是總量已經過剩,一方面很多人沒有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擁有許多空置房。」近日,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華博士會主席杜猛表示,中國樓市已經出現典型的「生產過剩」危機。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而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副教授定明捷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中國九成左右的非富裕人群,無力依靠正常的勞動收入購買住房。
住房「生產過剩」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旗下擁有華創地產研究院、8848城市研究院,中華博士會則擁有超過1萬名來自北大、清華、復旦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國中國一線企業的博士會員。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的研究顯示,中國城鎮商品房存量已經超過240億平方米,全國空置住房總量已經達到6800萬套。「讓人不解的是,這些空置住房中,保障性住房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杜猛評價說,這表明,中國的保障房政策出現了重大的偏差。
該研究顯示,中國住宅市場出現的「生產過剩」表現為三四線城市住房嚴重供過於求,以及一線城市貧富嚴重分配不公,以及諸多城市紛紛湧現的「鬼城」現象。
根據對中國多個三四線城市的調查,研究者們發現,這些城市目前商品房供應已經嚴重供不應求。「比如說在中部地區某個四線城市,我們發現當地居民基本每個家庭都有2套以上的住房,有的家庭有3套甚至5套也很常見,而沒有住房的家庭幾乎沒有。即使這樣,這個城鄉總人口不到70萬的縣級城市,目前在建的樓盤超過30個,未來2年內將有超過5萬套住宅上市供應。」另一方面,大量當地人由於外出打工經商,紛紛湧入省會城市以及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置業。
杜猛表示,這樣的縣級城市在中國具有普遍性,它表明三四線城市的樓市供應已經嚴重供過於求。
而在以京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中,這種供應過剩則表現得相當隱蔽。表面來看,全國60多個房地產熱點城市,近幾年來,樓市一直很火爆。價格飆漲,供不應求,深夜排隊搶房,日光盤現象屢屢出現。但是根據調查發現,這些城市的買房者,超過半數以上,基本上已經不是購買第一套住房。「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比例更高,甚至超過八成。」杜猛表示。
儘管政府出台了各種嚴格的限購措施,但是大部分的購買者都戲劇性地提供了符合購買資格的各種手續。這些手續包括補交或者造假的社保、戶籍等資料。很多購房者甚至通過假離婚的方式來獲得購房資格。
杜猛表示,這表明,在一線城市,出現了住房資源嚴重分配不公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富人佔據了大量的房源,並以此作為投資工具,另一方面,普通勞動者望房興歎。正是這種兩極分化,掩蓋了供應過剩的真實情況。
中國式「剛需」解密
來自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定明捷副教授,通過對多個城市購房者的購房方式和動機進行調查,總結出非投資性購房的3種典型模式:小夫妻購房、打工回鄉購房、小城市進大都市置業等。
定明捷發現,「小夫妻購房模式」被媒體和開發商普遍認為是真正剛需典型。這種模式通常是,大學畢業不久結婚的青年夫妻,在雙方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資助下,支付了大城市中購房的首付款。然後基本上用一個人的工薪收入還按揭,另一個人的收入作為家庭開支。
「現在買房的年輕夫妻,基本上是這種模式。有的還因為還貸壓力大,父母也跟著還按揭。」定明捷表示。
「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動潮。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或者經商。在他們所流向的城市,他們能夠獲得比老家高很多的收入,但是那裡的房價也比老家高得多。因此,外出打工和經商者,大部分選擇了回鄉置業。他們是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購房的主力軍。」
調查發現,尤其是中西部縣市一級,新開發的商品房,基本靠這個人群消化買單。而不外出打工經商的留居者,獲得新住房的途徑主要源自單位集資建房,或者拆遷補償。
而與大規模返鄉購房相對應的,則是從小城市湧入大都市置業潮。「只要有條件,在鄉鎮的,喜歡進縣城買套房;在縣城的,喜歡去省城買套房。縣城和省城有條件的,一定會選擇北京、上海和廣州區買套房。」定明捷表示,一方面,中國人自古以來中央集權思想根深蒂固,認為有條件就進入中心城市置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另一方面,社會公共資源集中於中心城市的現狀,也導致有條件的公民向中心城市聚集。
定明捷表示,「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聚集,小城鎮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這個趨勢是任何組織都無法逆轉的。因此,政府目前施行的各種限購措施,也只能是臨時救急。從根本和長遠來看,有魄力和執政智慧的政府,還是應該順應潮流,並且因勢利導。」
調查還發現,回鄉購房和進城買房兩種模式,都帶來大量季節性空置。尤其是外出打工經商者,在打工當地基本也會買房或者租房居住。返鄉購房後,除了春節和家庭重要時節,房屋基本上鎖空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