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華媒:李克強訪中東歐 凸顯中國戰略眼光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1-2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高層首次出訪,李克強此番訪歐的一言一行備受關注。境外媒體分析稱,當前,多數歐盟內部的發達國家經濟仍在歐債危機之中拖泥帶水,中東歐國家目光自然轉向東亞,以求走出危機。而經濟轉型中的中國,也須尋找新的市場。而此次1+16的聚首,正是雙方這一發展戰略的契合。

據中新網援引《歐洲時報》29日社論稱,在中東歐的核心國家羅馬尼亞首都,中國總理李克強與16國總理握手的鏡頭,向世人凸顯了世界格局中的一個新格局——1+16。

社論表示,與中國此前高層出訪的全方位外交一脈相承,此次訪問伴隨著互利雙贏的「大單」,巨額的「中資」項目簽署,未來貿易翻番預期,以及政經文化旅遊全方位的加強交流,已成「題中之義」。各方對中國總理,高效、務實、坦誠的外交風格,對中國與中東歐16國共同發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也多給予極高評價。

輿論注意到,「綱要」具體體現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歐合作,相向而行」三個原則,為雙方未來各領域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但在盤點中國總理此次成功訪問之際,除了上述具體斬獲,雙方抓住歷史機遇,借此開闢外交與戰略新格局當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亮點。

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的今天,各國家,各個經濟體都有自己「難念的經」。如何發揮外交智慧,在抗危機與可持續發展的戰役中的揚長避短,是擺在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西歐國家還是中東歐國家,還是經濟轉型中的中國面前的首要課題。

當前,多數歐盟內部的發達國家經濟仍在歐債危機之中拖泥帶水,增長乏力,資金匱乏,自身難保,使之難以「東顧」盟內「窮國」,中東歐國家目光自然轉向東亞,借助中國雄厚資金實力與「高性價比」,以求走出危機;而經濟轉型中的中國,其資金優勢,也在找新的著力點;其商品、技術、項目承包優勢,也須尋找新的市場。而此次1+16的聚首,正是雙方這一發展戰略的契合。

中企走出去一舉多得

香港《大公報》29日刊文稱,從東南亞到中東歐,在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的外訪中,主動推銷中國裝備製造,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鼓與呼,幾乎成為總理行程的必備內容。

文章說,自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新一屆政府在金融、財稅等諸多方面出台新政,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實實在在的扶持。

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高層的首次出訪,李克強此番訪歐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其所強調的話題都給外界看做是下一步中國改革發展的重點。而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併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

這些密集的政策表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營造了前所未有的寬鬆環境。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尤其在鐵路、能源、基建、工程等方面的「走出去」步伐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

《歐洲時報》文章稱,從李克強此次高調為中國裝備、製造代言,毫不客氣地從東邊再開一扇通往歐洲的大門,再次說明中國合縱連橫而不排他,全方位自信外交的日漸成熟。

文章說,從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之後頻繁出訪,八面出鋒的態勢中,均可窺見中國在地緣戰略上的全方位佈局。此次李克強中東歐「布子」,思路一脈相承,其全局觀念當重於局部得失。

文章表示,中東歐地區連接亞歐兩大洲,地理位置重要性自不待言。李克強此番「打通東歐門戶」、「日理16國」,凝聚中東歐國家期待,進一步發揮中國在這一關鍵地區的大國作用,再為中國這一全方位外交添加濃墨重彩的「立體」的一筆。

      責任編輯:賀頓
媒體評李克強一周工作:來去匆匆忙架「橋」      [2013-11-29]
李克強:與烏茲別克合力打擊「三股勢力」      [2013-11-29]
李克強出訪均推高鐵 成中國名片      [2013-11-27]
李克強:1+16國合作結果卻大於17      [2013-11-26]
李克強:歡迎中東歐肉奶製品入華      [2013-11-26]
李克強宣佈合作共建匈塞鐵路      [2013-11-26]
李克強與羅馬尼亞總理舉行會談      [2013-11-25]
外媒:「習近平經濟學」浮出水面      [2013-11-25]
中國政府施政交出亮麗「成績單」      [2013-11-23]
李克強英媒上撰文談中歐關係      [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