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昨天,內鄉縣衙三省堂前,64歲的老館長王家恆分外忙碌。當天上午,他一遍又一遍地向遊客講述著堂前對聯的前世今生。自11月26日習近平對山東菏澤市、縣委書記念了此聯後,遠在河南的內鄉縣衙,瞬時出現了一股觀瞻楹聯熱潮。
據東方今報報道,從1987年起,至2002年王家恆一直擔任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當時正值內鄉縣衙保護、搶修期,關於「得失」之聯的重現經過,老人記憶猶新。
王家恆說,他任館長不久,曾就縣衙建築規制、佈局、各主要建築的功能及室內陳展原貌,在全縣範圍內廣泛走訪。
早在1984年10月18日,掌握縣衙情況的周照西、王有才等九位耄耋老人也曾被請到了縣衙,在那次座談會上,周照西的一段話,也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周照西當時說,他家離縣衙很近,小時候自己經常混入縣衙玩耍,依稀記得縣衙三省堂前掛有一副對聯。因為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幼年時他就能背誦如流。
那副對聯就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與會的王有才老人也證實了對聯的存在,但又稱民國初年之後,就再也沒有見到。
名聯「復原」
當時,內鄉縣衙把那次座談會稱為「九老會」,並把復原三省堂楹聯,列為縣衙整體復原陳展方案之一。
然而,「九老會」之後近7年時間,「得失」之聯並未能出現。
1991年4月,內鄉縣衙召開學術研討會,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朱家溍,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一批專家到場。
王家恆抓住機會,就三省堂楹聯的有關事項向專家請教,專家們聽後稱讚有加,皆歎此聯為難得的衙署佳聯。
朱家溍叮囑王家恆:此聯定是一位有抱負、有作為的為政者之作,一定要依照此聯原狀製作,若掛於三省堂,定有大獲。
可惜的是,當時三省堂已成險房,亟待修葺,朱老的囑托未能及時落實。直到1992年5月,內鄉縣衙才根據老人們所描述情形,原狀製作了這副楹聯,並懸掛於三省堂前抱柱上。
果如朱老所料,此聯掛起後,短時間內受到了廣大遊客交口讚譽。
1993年12月17日,中國古建築三泰斗——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考察內鄉縣衙,對此聯也是讚不絕口,單老甚至稱之為他所見的「國內唯一名聯」。
此後,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考察內鄉縣衙,均給予此聯高度評價並多次傳說。
撰聯人之謎
該對聯掛出後,儘管獲譽無數,但作者是誰卻一直是個謎。
1999年5月25日晚,王家恆接到時任南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菊梅的電話,王菊梅要求內鄉縣衙盡快查清三省堂楹聯出處。
當天晚上,王家恆立即組織會議討論,決定再次邀請瞭解縣衙情況的老人座談請教。
第二天上午,當年座談會九老除周照西等三老已作古,其餘六老按時到會。座談時,其中的馬錫瑞老人講,幼年時,他聽在縣衙吏房作書吏的爺爺曾多次說過,三省堂那副膾炙人口的楹聯,是當時的高知縣所撰。而時已87歲高齡的王永昌老人也回憶,印象中三省堂楹聯上,刻有「會魁高以永」五個字。
再結合清代《內鄉縣志》上「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興人,康熙十二年(1673)會魁,(禮部會試中單科奪元者)。康熙十九年(1680)知內鄉縣事」等信息,經過反覆推敲、核查,王家恆他們最終確認:內鄉三省堂楹聯為康熙十二年奪得會魁、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
事後王家恆才知道,當時市領導之所以要求盡快查清楹聯的來源,是因為不久後黨和國家一位主要領導人考察路過南陽。
200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志和先生受邀書寫此聯時,特加上了「康熙十九年知縣高以永撰」的註解。
為官楹聯自勉警世
其實,在內鄉縣衙內的「為官楹聯」,遠不止這一副。在內鄉縣衙內,各種各樣的對聯隨處可見,共35副。
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傑介紹,楹聯文化、官署文化是內鄉縣衙的兩大特色,官署文化突出體現在衙內的楹聯上,主要建築物的門前都有一副楹聯。這些楹聯對仗工整,筆法遒勁。諸如「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等,大多數是為官從政、為人處世的自勉警世之言。
王曉傑說,即便在今天,人們仍能從這些楹聯中辯證地領悟出如何做一個好官。
楹聯文化、官署文化是內鄉縣衙的兩大特色,官署文化突出體現在衙內的楹聯上,主要建築物的門前都有一副楹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