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英國首相卡梅倫在2013年度最後一個月終於完成了他再次訪華的夙願,這對中英雙方不啻為一個雙贏的結果。
據東方早報報道,卡梅倫在說明本次訪華意義時明確提到,為其國內經濟復甦提供更為強大的助推力,「帶領高級部長以及各個領域的商界領袖,去建立一個能夠讓兩個國家都受益的關係」。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也在不同場合明確指出「中英經貿合作已成為兩國關係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推動力量」。不難看出,雙方極力強調這一「掘金之旅」的經濟因素的背景下,卡梅倫本次訪華的政治意義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一個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迴避的事實是,中英關係最終回歸正常軌道是中英雙方角力鬥爭的最後結果,這一過程因為雙方在歷史文化背景與政治意識形態上的極大差異而顯得尤為漫長。一直在英國國內被公認為缺乏外交意識的卡梅倫估計沒有意識到,與達賴喇嘛的一次見面會讓他在此後一年半的時間裡被中國政府拒之門外。
中國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了極為成熟冷靜的外交智慧與統籌全局的駕馭能力。即便是在中英政治外交關係跌至谷底的時候,中英貿易卻不減反增。據統計,2012年,中英貨物貿易額達631億美元,同比增長7.5%。今年1-10月,中英貨物貿易額達561億美元,同比增長7.5%,在歐盟主要大國中一枝獨秀。自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訪問英國並正式啟動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以來,官方公共外交與文化外交的意識日益增強,中國文化部長蔡武對貝克漢姆中國行的文化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一個從事商業活動的足球明星如此禮遇有加,在中國外交史上實不多見。中國政府統籌全局,立足長遠的外交策略為卡梅倫改變外交立場創造了騰挪移位的空間,並為其擺脫國內保守勢力的干擾將中英關係納入正常化的軌道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同時這也是中國堅守核心利益的同時,求同存異斗而不破的外交政策的重大勝利。
中國近一年半以來的對英策略,無非表明了一個最為基本的原則立場:國與國之間交往最為基本的前提就是彼此尊重。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無論你具有怎樣「穩固強硬」的意識形態與道德立場,在國與國的交往中都必須懂得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在這一前提下,合作互利,共同發展才具有真正的可能性。
中英雙邊關係正常化的政治意義在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得到集中體現: 首先,近一年多來中英雙邊關係的種種波折,不僅對於英國,對於某些其他國家也具有極為重要的警示效用。中英關係是一種典型的西方先發現代工業國家與非西方後發社會轉型國家之間的雙邊外交關係。彼此尊重,是解決衝突的基本前提與唯一途徑。
第二,妥善處理好中英關係,對於中國構建和平發展的總體外交戰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作為英聯邦國家的宗主國、歐洲傳統三強之一以及美國的特殊夥伴,英國與中國不存在地緣政治衝突與歷史遺留問題。中英關係正常化 將為我國在外交領域贏得更為寬廣的戰略選擇餘地,對中美關係、中歐關係產生間接微妙的影響。
第三,英國在許多國際事務與外交領域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我國外交正在進入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轉型時期。中國外交愈是接近世界舞台的核心,愈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課題與新任務。作為老牌現代國家,英國在國際合作、國際扶貧、國際規則制定等領域具有極為豐富的經驗,中英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前景極為廣泛。
經歷了近2年的波折,期待中英雙方在外交心理上更為成熟,更富有智慧地處理好雙邊關係,不讓其再次遭受「顛覆性錯誤」的襲擾。然而,未來的中英關係產生變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接受中國日益強大的事實,但並不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意識形態與文化價值理念,依然是停留在冷戰思維中的英國政客的「道德立場」,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如何增強政治互信,是未來中英雙方必須面對的最為重要的難題。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進一步深入加強中英人文交流,真正在文化層面上構建相互間的理解與共識,實在是一步極為重要的好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