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9日,中國空軍查證了進入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美日軍機,左圖為進入防空識別區的日本F-15戰機(資料圖),右圖為當天起飛的中國殲-11飛機。 【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這幾天,剛擔任空軍新聞發言人的申進科有點忙。因為「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一事,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新聞發佈。從幕後走向台前,這個「新手」雖有些不適應,但還是很沉穩。
從無到有
今年11月21日,經中央軍委批准,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空軍等7個大單位正式設立軍事新聞發言人。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亮相的8位發言人都是兼職性質,大多是所在單位的宣傳部長,熟悉本單位情況。而擔任空軍外宣辦主任的申進科,也由此走上新聞發言人的崗位。申進科介紹說,軍事新聞發言人制度已成為各國軍隊的標準設置。而關於我國軍事新聞的發佈,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毛澤東曾作為新聞發言人,向外國記者發佈消息。新中國成立後,軍事新聞通常由外交部代為發佈。2007年,中央軍委決定設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和國際傳播局,軍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確立也開始提上日程。而此前,在外媒的不實報道中,我軍「吃了不少虧」。 2003年,某單位發生特大事故,但一個月後才對外發佈消息,表述也過於簡單,缺乏必要信息。結果,外媒對此進行了歪曲報道,損害了我軍形象。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與其讓媒體隨意揣測,不如主動發聲引導。2008年5月, 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國內外急需瞭解中國軍隊的救災情況。在此背景下,中國軍隊正式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採取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發佈會,答覆媒體問詢以及書面發佈等方式, 發佈軍隊重要新聞。當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胡昌明一亮相,就引來諸多關注。如今,國防部在每月的最後一個週四都有例行的記者會,每逢中國軍隊處於輿論焦點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發聲,回答媒體關切的問題。
上崗培訓
當個軍事新聞發言人並不容易。由於軍隊新聞發佈工作的特殊性,他們工作中面臨的風險也更多—說與不說、說多說少、早說晚說以及說的方式等,個中分寸都要拿捏得當。因此,這些新聞發言人在上崗前,都要「身經百戰」,申進科就是個活躍在新聞戰線的「老兵」。他1989年3月入伍,從戰士到排長,從指導員到宣傳幹事,再到外宣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經過多個崗位的錘煉。在擔任新聞發言人之前,他長期從事輿論宣傳和軍事外宣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一線「戰鬥」了兩個月,發回了200多篇報道。今年8月,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首次走出國門,亮相莫斯科國際航展。他又隨隊出訪,負責外宣工作。申進科告訴記者,那時他的手機成了媒體「熱線」,一些外媒記者也紛紛找來,想從他這裡瞭解更多的信息。「從這些鍛煉中,我更瞭解記者想要什麼,自己該說什麼。」
即便經驗豐富,這些發言人還是得「崗前培訓」。申進科告訴記者,10月初,各單位新聞發言人確定後,便開始在國防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院校進行強化訓練。從理論學習到現場模擬,從案例分析到角色扮演,這些大校、上校們,開始學習如何與媒體打交道。「當時,既興奮又緊張。」申進科說,「興奮的是接觸了新的工作,學到了新知識;緊張的是,看到一些失敗的發言人案例,還是會有壓力和擔憂。」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永平的案例,讓他感觸頗深。「從新聞發言人角度看,王永平在輿情洶湧時被推向前台,可他並沒有掌握比他人更多的信息,卻要獨自面對上百人憤怒的詰問。最後一句『反正我信了』成了引爆輿情的導火線,王永平就成了替罪羊。」還有一些新聞發佈的要點和技巧,申進科覺得在以後的工作中會很有用,比如「6秒鐘不回答便會被認為反應遲鈍」,「發言人要進入第一知情圈、決策圈、行動圈」,「在黃金4小時主導輿論走向」等。培訓期間,他們還在國防大學進行了一場模擬新聞發佈會。當時,來自央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的記者,就「我國周邊某海域安全形勢」向發言人們提問。一個記者還提出一個超出發佈會範圍,且刁鑽的問題要求申進科來回答。隨即,他答道:「這位記者提的問題很有水平,我也非常關心。在下一次的發佈會上,你會得到滿意的答案!」就這樣,申進科巧妙地迴避了問題。
實戰開始
剛下了模擬發佈會,這邊實戰就開始了。11月23日,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此後,中國空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進行空中巡邏,實現了對防空識別區內空中目標的常態化監控。
環球人物雜誌:您剛做發言人,就遇到「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這樣的大事,這幾天工作是不是很忙、很累?
申進科:這幾天,我要不時向媒體發佈一些信息,受理媒體的電話咨詢、連線採訪。其中有許多事都得自己動手幹,確實非常忙。但再忙再累都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現在已經晚上9點了,我連午飯都還沒吃。
環球人物雜誌:首次新聞發言之後,有什麼感受?
申進科:感覺壓力很大。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本來就是大事,又比較受關注,也沒經驗可尋,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上任之前,雖有過培訓,但經驗是靠積累的,更多的還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