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日本正建10艘特種運輸艦抗衡中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1-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為滿足所謂「奪島作戰」的需要,日防衛省計劃研發的新型運輸艦在強調快速運兵能力的同時,對攻防能力的要求也達到了空前高度。

據中青在綫報道,隨著釣魚島問題升溫,日本軍事類出版物紛紛就所謂「島嶼防衛」議題做起文章。在軍事愛好者中極具影響力的《世界艦船》雜誌,近期刊登了海上自衛隊退役將領香田洋二的文章,稱海自欲加強裝備整建,一款基於「尖閣(釣魚島)有事」開發的新型戰艦漸露雛形。

該文披露,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根據未來島嶼作戰需求,加緊探討研製和建造「特種運輸艦」的可行性,以真槍實彈的姿態抗衡鄰國的「海上崛起」。

運用環境較冷戰時更嚴苛

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日本防衛省在研的「特種運輸艦」是緊密圍繞「島嶼防衛」任務設計的,符合「陸上自衛隊想定的一定規模作戰部隊的運輸標準」(簡稱「標運部隊」),單次出動就能向預定戰區投送中低烈度衝突所需的全部兵力。

冷戰時期,陸自把精力集中在毗鄰蘇聯的北海道,戰事一起,就通過多種交通工具從全國各地集中兵力到戰區,海自負責的標運部隊僅佔極小部分。這一體制導致海自的運輸艦隊始終「聊勝於無」,真正派得上用場的只有駐吳港的3艘「大隅」級兩棲運輸艦。

回顧「大隅」級的設計規劃,可以發現:它通過精密計算標運部隊的人數和車輛,得出艦體內部空間及甲板面積,由此設計卸載方式、武器種類、情報指揮控制系統(C4ISR)等。為防止在航運途中遭敵阻擾,該型艦艇還得考慮與護衛兵力同步機動,航速不能低於20節,故採取了近似航母的外形設計,部隊轉運則交由氣墊登陸艇和直升機執行。

瞭解過「大隅」級的技術特點,就能推斷出TRDI當前開發「特種運輸艦」的思路。日本防衛省認為,東海島嶼作戰很可能採取「失守後奪回」模式,意味著海自運送增援部隊時遭遇截擊的概率大;即便奪回島嶼後,運輸艦還需承擔繁重的增援補給任務,遇敵風險大增。當初,「大隅」級的運用環境是以日本中西部到北海道的水域為主,這片區域客觀上處於日本和美國海上力量嚴密控制之下,所以對單艦自衛能力要求不高;可是在「第一島鏈」以西的東海水域,情況截然不同,這必然要求新型運輸艦具備相當強的火力乃至聯合作戰能力。

攻防兼備 裝備規模將翻番

由此觀之,日本籌建的「特種運輸艦」勢必具備較突出的抗打擊能力和軟硬自衛手段,否則在高強度作戰環境下難以存活。具體到細節,提升損害管制能力應當是「特種運輸艦」設計時的第一要點——受限於工業產能,每艘運輸艦對自衛隊而言都是寶貴的戰略財富,萬一有一艘被擊沉,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為此,TRDI打算借鑒美歐等國經驗,在艦內劃分出重點防禦區域,對作戰指揮中心(CIC)、彈藥庫等要害部位實施隔離設計,同時加強動力室、車輛人員艙室、機庫等部位的消防設備等。

在「硬殺傷」裝備方面,新艦將部署至少與「日向」級直升機航母(16DDH)同等級的武器,包括近程艦空導彈、小口徑多管機關炮等,輔以魚雷誘餌等「軟殺傷」武器,確保自身無虞。另外,在高強度海空對抗下執行兩棲輸送作戰,留給日方的登陸時間窗口必然非常緊張,尤其是對速度較慢的運輸艦來說,如何將有限的艦面和艦內空間運用到極致,使人員、車輛、登陸艇乃至直升機能在第一時間投入作戰,是極大的學問。為此,TRDI考慮引進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新艦的裝載效率,盡可能縮短再次整備和出擊的準備時間。

就部署數量而言,防衛省認定,日本與周邊國家的島嶼爭端日趨激化,當前區區一個運輸隊的規模肯定不夠用,未來,海自極可能組建兩支運輸隊;同時,基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海運支援教訓,每個運輸隊的大型運輸艦數量不應少於4艘。如果基於「技術備份」和「採購成本效益」的計算,海自未來應裝備不少於8艘甚至10艘「特種運輸艦」。

      責任編輯:賀頓
日本淪為亞洲老二激化中日衝突      [2014-01-24]
學者:中日若開戰 日本無核武必敗      [2014-01-24]
日本遺孤感謝中國養父母石碑揭幕      [2014-01-23]
日多地現巨型烏賊 或大地震前兆      [2014-01-23]
美將在日本部署兩架「全球鷹」      [2014-01-22]
外媒:日本欲與中國爭奪非洲兄弟      [2014-01-22]
日本戰機應對中國飛機 去年第4季度急升空138次      [2014-01-22]
安倍「點頭哈腰」接待美參議員      [2014-01-22]
日戰機去年急升空138次應對華機      [2014-01-21]
日本「殺海豚節」被批殘忍      [201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