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訊 (記者 楊艷如 內蒙古1月24日電】臘月二十三是蒙古族傳統節日「祭火節」,也就是祭祀火神的日子,這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蒙古族認為火是純潔與神靈的化身,祭火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
當日晚,內蒙古多地蒙古族舉行了不同規模的「祭火」儀式。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深處的太僕寺旗寶昌鎮興達小區廣場,蒙古族朋友身著藍色蒙古袍、頭戴羊毛氈帽,在放著乾柴的腰纏三箍,且有四個支撐點的火架子旁邊等待祭司點燃,這時,通常祭祀主持人用渾厚洪亮的嗓音誦讀蒙古語祭詞。據當地人翻譯,祭詞大意為:燧石為母,鐮鐵為父,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奉上滿杯的美酒,奉上豐盛的祭品,祈求人丁興旺,祈求五畜昌盛……伴隨著祭詞,祭司手持火種,點燃火盆中的乾柴,熊熊火焰照亮夜空,人們手持馬奶酒瓶和奶桶,面帶笑容,一邊舞蹈,一邊將美酒、鮮奶灑向火焰。
就在同一天,包括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地在內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聚集的地方,也在舉行這一民族傳統的祭火儀式,虔誠的祈求來年家庭幸福、安康、人丁興旺。
另據瞭解,近年來,不少蒙古族牧民從「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轉變為在自家草場放牧或捨飼圈養,一些牧民還選擇進城創業,住進城鎮的高樓大廈,「祭火」活動很難再按照傳統形式在自家屋內「點明火」舉行儀式。為了保留這個文化習俗,蒙古族牧民自發成立了祭火協會,政府也給了一些資金和場地支持,鼓勵他們在城市廣場舉辦祭火儀式,保留和傳承這個古老而神奇的祭祀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