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偷拍者震驚奧朗德保鏢未發現自己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1-26]    我要評論
   

一名讀者在閱讀法國《更近》雜誌。這期雜誌刊登有奧朗德戴頭盔乘摩托車夜會情人的圖片。

【文匯網訊】2013年6月11日,法國巴黎,奧朗德攜女友瓦萊麗參加共同活動。按計劃,法國「第一女友」瓦萊麗定於2014年1月26日到訪印度,呼籲國際社會對兒童營養不良問題的關注。這一行程組織方1月24日稱,尚未收到瓦萊麗改變計劃的通知。

據新京報報道,深夜的香榭麗捨大街,風馳電掣的摩托車,高檔公寓內的知名影星……當這些元素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掛鉤時,醞釀的是狗血的情節。

1月10日,法國《更近》雜誌刊發7頁報道,配以近在咫尺的照片,將一直以來頂著「正常先生」稱號的奧朗德與法國著名影星朱莉·加耶的「地下情」公之於眾。

拍下奧朗德戴著頭盔,乘坐摩托車密會情人場景的是法國「Paparazzi界」頂尖高手塞巴斯蒂安·瓦列拉。20年前,正是瓦列拉拍下了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與私生女瑪德琳的照片,由此揭開密特朗「第二家庭」的秘密。

看點1  抓拍法總統戴頭盔夜會情人

「Paparazzi」來自意大利語,專指尾隨名人、偷拍他們照片的記者或攝影師。

塞巴斯蒂安·瓦列拉應是當前法國「Paparazzi界」的紅人,因為他偷拍到法國總統奧朗德深夜私會情人的圖片。為此,他跟蹤了整整一年時間。

「和很多人一樣,我早就聽到了一些傳聞。」瓦列拉指的是奧朗德與加耶的緋聞。據法國《更近》雜誌的報道,兩人的地下情已有兩年多了,早在奧朗德入主愛麗捨宮之前就開始了。

大約一年前,瓦列拉密切關注加耶的辦公室,她的私宅。一開始,他一無所獲。

蹲點等待奧朗德「落網」

「直到(去年)11月底,我在一家咖啡館時,加耶正好也在那。於是我等在外面看看會發生什麼。結果,讓我大吃一驚的是,一輛雷諾車來了,車上坐的是總統的保鏢。」

瓦列拉跟隨這輛車來到Cirque大街20號。這棟公寓與愛麗捨宮靠得很近。奧朗德和加耶的「愛巢」就在這棟公寓內。

瓦列拉是獨立攝影師。在和曾曝光過凱特王妃半裸照的法國《更近》雜誌的編輯通完電話,達成合作協定後,瓦列拉決定在此「蹲點」,等待奧朗德「落網」。

去年12月26日,瓦列拉和另一個攝影師勞倫佐·威爾斯「到位」。兩個人分工合作,威爾斯躲在街上的車裡守候,瓦列拉則躲在對面建築樓道裡的一個窗戶後面。

「兩個人是為了保證更好的拍攝角度,也增加了成功的幾率。」瓦列拉介紹說。

他們沒有等太久,奧朗德來了。

瓦列拉介紹期待已久的情形:「我們先看到一輛摩托車來了,開始我們並沒太在意。但摩托車走近後,我們看到了總統!他離我只有三米遠。雖然他戴著頭盔,但我還是一眼就認出了他,還有他的保鏢!」

新年前後,奧朗德來了兩次。深夜來,清晨走。

保鏢未發現 狗仔很震驚

瓦列拉說他摸清了總統的偷情「路徑」:每次來和走之前,都先有一個保鏢迅速來檢查一下周圍環境,然後摩托車載著奧朗德而來。走的時候,奧朗德坐在摩托車後座上,去到地下停車場再坐車回去。

瓦列拉對保鏢竟然沒有發現他們感到震驚。

「我們離得非常近,他們要做的就是抬起頭來,看看對面的窗戶,玻璃都是透明的,然後他們就會看到我;如果他們頭向右看,就會看到一輛車停在那裡,裡面還藏著個人在拍照。」  20年前,瓦列拉就充當了「總統獵人」,一戰成名。

1994年,《巴黎競賽畫報》雜誌刊登了一幅圖片,在那張彩色照片中,77歲的密特朗,把手放在19歲的女兒瑪德琳的肩膀上,兩人一起離開一家餐廳。

密特朗總統擁有「第二家庭」,是巴黎媒體圈中幾乎「心照不宣」的秘密。表面上,他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但他幾乎每晚,都會去和愛麗捨宮一河之隔的一棟公寓裡,陪伴自己的情人和女兒。

但是沒有一個人拍到過密特朗「第二家庭」的照片。然而,瓦列拉當時辦到了。

2  拍攝總統偷情照 狗仔賺4萬歐元

關於瓦列拉拍下的那張密特朗和瑪德琳在一起的照片,存在另外一種說法,即密特朗並非被偷拍者,而是整個事件的「導演兼主演」。

法國三大新聞週刊《快報》雜誌的主編克裡斯托弗·巴比耶認為,密特朗從來不會和女兒一起出現,所以外界根本沒有機會拍下他們在一起的照片。

在其看來,瓦列拉拍到的那張照片,很有可能是密特朗自導自演的一出「願者上鉤」的肥皂劇。

狗仔生存環境大為改善

1994年,密特朗正面臨著一個可能毀掉他所有政治前途的調查:二戰期間他在德國佔領下的法國傀儡政府中任職的經歷被曝光。

為了轉移公眾的視線,「他和《巴黎競賽畫報》商量了個日期,和自己的女兒迅速露了個面。這招奏效了,他控制了輿論。」巴比耶說。

這種自導自演的說法有一些證據支撐。

瓦列拉拍下照片後,並未直接發佈,而是先通報了愛麗捨宮,等待愛麗捨宮批准後才會公佈照片。

多年以來,法國堪稱世界上對隱私權保護得最嚴的國家。不同於英美,法國媒體一向都遵守「君子協定」,對政客們一樁又一樁的風流韻事「閉口不言」。

法國憲法委員會於1994年宣示,隱私權是法國憲法固有的權利。法國法律明文規定,未經當事人明意表達許可就發表其私生活的信息,是刑事犯罪。

根據法國刑法典226-1條,故意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將被判處一年監禁並處罰款4.5萬歐元。這些侵權行為包括:未經同意就攔截、記錄、傳播公民在私人情況下的發言,或者未經同意就拍攝、記錄或傳播公民在私人場所的照片。

如今,狗仔們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

以法國《更近》雜誌為例,2006年夏天,他們在封面上登了羅亞爾(奧朗德的前伴侶)的泳裝照;2012年,他們刊登了凱特王妃的半裸照,並被英國王室以「侵犯隱私」而起訴。現在這樁公案尚未結清。  有媒體稱,在密特朗總統私生女被曝光之後,法國媒體在報道領導人私生活上面越來越大膽了。

這種改變,「部分原因在於政客,因為他們越來越多地曝光自己的私生活以改善自己的形象。」 政治評論家若孚魯瓦·克拉維爾分析說,他們利用這種曝光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名人網絡曬照 狗仔疑似無用  密特朗和瑪德琳在一起的照片,不僅改善了狗仔們的生存境遇,也改變了瓦列拉的人生軌跡,使其成為巴黎新一代狗仔隊的代表人物。那一年,瓦列拉僅僅22歲。

之後,他跟蹤偷拍了法國諸多名人的圖片,涉及戀愛、分手、懷孕,生子,地下情……

成為獨立攝影師的瓦列拉,自2004年到2008年闖蕩美國。那會兒美國正是「壞女孩」輩出的時代:帕裡斯·希爾頓,小甜甜布萊尼,林賽·羅翰,妮可·裡奇,金·卡戴珊,她們成了瓦列拉的「飯碗」。一個狗仔可以每月輕鬆賺取兩萬美元的酬勞。

當他再次回到巴黎後,時代變了。網絡時代,以前可以賣300歐元的一張偷拍照片現在只能賣30歐元。因為名人們放縱自己時,會自行在網絡上公開此類圖片,使得狗仔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於是,瓦列拉決定做一些稀少而獨家的內容,例如奧朗德夜會情人的稀缺題材。

奧朗德偷情事件曝光後,法國《更近》雜誌的銷量翻了一番,達到了60萬冊。一家新聞網站稱,瓦列拉靠著兩張照片掙了4萬歐元。

反應  法媒拒用醜聞定性總統偷情事件

在美國,被曝光有外遇的政客會引咎辭職。即便留任,仕途也會變得崎嶇。但在法國,沒人會認為奧朗德這點事會引發多大級別的「政治地震」。

1月14日,在愛麗捨宮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現場數百名記者,沒有一人舉手問奧朗德:「你是不是應該辭職?」

「忙著會情婦 很可恥」

「電視上,廣播上,報紙上,天天都在說這件事。」在華經商的法國人奧利弗·伯薩特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但是我們的討論並不帶有道德評判,不會去說這件事不好。」

在法國,幾乎所有法語媒體都會用到「偷情」這個詞,但很少將其定性為「醜聞」。

「這既是因為奧朗德沒有結婚,也是因為我們覺得,普通人也會面臨這樣的事情,總統也是人,當然也難免。」伯薩特說,「只要沒有影響到工作,我們就覺得沒什麼。」

伯薩特的意見只是眾多觀點之一。

「在國家面臨經濟危機、失業率攀升、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時候,他卻忙著會情婦,這是很可恥的。」巴黎市民埃爾薩·博肯斯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批評。

主流媒體幾乎都是通過愛麗捨宮等各種官方渠道來確認訊息,電視上也邀請學界政界各方人士來激烈辯論,展示自己「嚴肅」的、不同於狗仔隊的立場和操守。

偏左翼的週刊《新觀察家》指出,這不僅僅是總統個人的私生活那麼簡單。

法國《快報》雜誌主編巴比耶表示,他自己的雜誌沒有跟風炒作奧朗德的這件事,更沒有將其作為頭條進行處理。不過,他並不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私人事件,而是一個涉及總統公眾形象的事件,媒體應該大膽去報道事實。  奧朗德支持率不降反升

情人曝光後,民調顯示,奧朗德的支持率並沒有受影響。本周法國媒體報道顯示,他的支持率甚至還上升了4個百分點。

在華經商的法國人伯薩特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有些民眾不大喜歡瓦萊麗,所以看到總統有了「新女友」,反而很高興,一向被稱為「正常先生」、個人形象模糊的奧朗德,因為這次事件反而顯得有人情味了。

有分析人士稱,民調未受影響,是因為奧朗德的支持率已很低了,有所攀升則要歸功於1月14日他在愛麗捨宮宣佈的一系列經濟改革的新舉措。

政治評論家若孚魯瓦·克拉維爾表示,儘管法國民眾對總統的私生活比較寬容,然而他們還是期望總統能夠把時間花在治理國家上,而不是老是通過自己的愛情生活來定義自己的公眾形象。

      責任編輯:李可為
法國總統女友知其偷情摔國寶撒氣      [2014-01-25]
薩科齊諷奧朗德:戴頭盔幽會愚蠢      [2014-01-16]
法國總統騎摩托前往公寓密會女星      [2014-01-13]
法國總統奧朗德被曝與女演員有染      [2014-01-11]
俄正式接任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      [2014-01-26]
伊拉克多起恐怖襲擊 致19死39傷      [2014-01-26]
利比亞南部衝突已導致88人死亡      [2014-01-26]
美國副國務卿:對安倍參拜感擔憂      [2014-01-25]
日本記者不滿安倍演講:簡直荒謬      [2014-01-25]
基辛格告誡西方勿對中國傲慢      [201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