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許娣聞 南京26日報道】1月26日上午,南京舉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容工程新館文物史料徵集暨聘請文物徵集志願者新聞發佈會」, 一批首次向外界公開的抗日戰爭勝利題材20多件文物、史料,成為該館擴容工程主體場館的首批文物。同時,該館還聘用了首批文物徵集志願者。
會上,首次公開新館文物史料20餘件,其中,原參加南京保衛戰的第八十八師特務連長郭學禮之子郭永柱,是紀念館現陳列的「朱赤將軍遺物」、「日軍焚屍用鐵桶」的提供者,此次他又向紀念館提供了一份由國民政府重慶統戰部商務印刷廠印製的「中國軍隊擊斃的日軍將官」名單,其中記載了包括在廣東中山被擊斃的日本海軍大將大角岑生在內62名侵華日軍將官,其中中將14人、少將47人。另外,2013年12月哈爾濱市民張廣勝先生捐贈給紀念館「南京入城紀念章」、「日軍侵華『支那事變』戰利品短劍」、「南京入城日本旗」、反映日本侵華罪行的剪報和日本軍刀5件珍貴文物。最近,他又在廣州、哈爾濱登記新發現了一批與抗戰勝利有關的文物及史料線索。此外,還有杜融先生系當年中國駐印軍武官處總聯絡官杜武的長子,帶來了有關中國遠征軍和孫立人將軍的豐富的文物史料;以及1955年由新中國國務院向排級以下傷殘的八路軍、新四軍指戰員頒發的「自由獨立獎章」,這枚勳章見證了敵後戰場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英勇抗擊侵略者的歷史等文物及史料。
此次擴容工程的總體定位是在該館現有的「歷史」、「和平」的兩大主題上,擴展「勝利」的主題和內容。據悉,1945年9月9日,盟軍中國戰區受降簽字典禮在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中央陸軍學校大禮堂(現南京軍區大禮堂)舉行,包括美、蘇、英、法在內的47名盟軍代表和中外記者、國民政府文武官員、儀仗隊共約400多人出席,見證了在南京舉行的勝利受降儀式。之後,在北京、台北、開封、上海、廣州等16座城市舉行了戰場分降儀式。
紀念館擴容工程展陳指揮部指揮長、紀念館館長、中國抗戰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朱成山研究員在會上表示:「在南京建設一座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區的勝利為陳列主題的紀念館具有重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既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發生地,也是侵華日軍投降的見證地,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地。過去南京在警示歷史的宣傳上較多,文化的悲劇色彩較為濃厚,作為『勝利之都』的歷史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紀念館擴容工程加入勝利的元素,是彰顯南京文化多元性的需要。見證光榮的『中國戰區勝利紀念館』既是對記憶創傷的『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提升,也與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形成南北呼應,詮釋中華民族的復興所走過的艱難卻偉大的歷程,也是對以安倍為首的一批日本當權者在歷史問題上開倒車,破壞東亞穩定,企圖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有力回擊。」
據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容工程預計將於2015年9月竣工,屆時新館將如期開放。由於工期緊,現有資料少,文物史料徵集時間短,紀念館呼籲社會各界踴躍提供有關抗戰勝利題材的文物史料或徵集線索,歡迎社會各界捐贈,展出時將標注捐贈者。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小資料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於1985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是全國第一家抗戰類型的紀念館,經1994年至1995年、2005至2007年兩次擴建後,現佔地面積約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1.2萬平方米,形成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4個功能區域,屬紀念性的遺址型歷史博物館。常年來,該場館以凝重的建築風格、特色的雕塑作品、豐富的展陳內容年均吸引觀眾600萬人次左右。2004年,該館又在全國率先實現免費開放,日益成為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外進行和平友好交流的重要場館,尤其在國際民間外交、和平學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宣傳與維護方面發揮了有效的影響力,先後被中央表彰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