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訊 (記者劉蕊 鄭州16日報道) 河南41歲男子耿斌因意外事故傷及右眼需17日做手術摘除,他希望將完好的眼角膜無償捐贈給有需要的人。由於眼角膜保存時間短,受捐者必須與他同時手術。為幫助他完成心願,全國網友上演了一場愛心接力,廣泛在微博、微信傳播這一信息,四小時之內便找到了合適的受捐者。手術定於17日上午九點進行,耿斌也將成為河南省活體捐贈眼角膜第一人。
無償捐贈 助他人復明
記者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見到了耿斌,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右眼一直緊緊閉著,正和前往看望他的同事閒聊著。
耿斌告訴記者,他就職於在港上市的合富輝煌河南公司,是部門總經理。前不久去南陽出差時被空調機砸到,傷到了右眼,儘管及時進行了治療,但其右眼卻再也看不到了。「剛開始聽到這一消息,很難接受。本來好好地去出差,回來一隻眼睛看不見了。」耿斌說這些時仍舊笑著。無奈傷得太重,即使繼續保守治療,不摘除眼球,他的右眼已經沒有希望復明。醫生告訴他,他的眼角膜健康可用。「既然我一隻眼睛看不見了,何不讓用我有用的器官讓其他人恢復光明。」家人也毫不猶疑支持他的這一想法。
四小時接力 找到受捐者
由於摘下的角膜最多在冬天保存12個小時,而耿斌所在的醫院沒有需要角膜的病人,於是他的同事便通過微信傳播,以幫助完成朋友心願。
很快,「河南男子無償捐獻眼角膜」的消息引起了不少官方媒體的廣泛關注,不到四個小時,便廣為傳播,網友紛紛發來祝福,祝願這位河南好人早日康復。眼科專業突出的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瞭解到這一消息後,發現該院有一患者亟需眼角膜,需要立即手術,於是便迅速聯繫耿斌,簽下了捐獻角膜的志願書。
記者瞭解到,手術定於17日上午9點舉行,耿斌摘取眼角膜之後,立即送往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移植給受捐者。
受捐者:興奮地一夜未眠
據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黨辦主任陳燕介紹,受捐者為河南駐馬店一位40多歲的農民,因為真菌感染角膜潰瘍入住該醫院。據陳燕介紹,該患者從發病到患病一個月的時間,病情已經惡化,有摘除眼球的危險。「亟需保眼球的治療。」
當該患者得知自己的眼球可以保住時,她高興壞了,興奮地一夜都沒有睡著。她沒有想到自己如此幸運,「因為好多人長年得不到供體而喪失了救治機會。」
有庫無眼 捐者寥寥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需要移植眼角膜的患者有300萬人,但是每年的角膜供給僅在3000-5000只左右。陳燕也介紹稱,眼角膜移植手術已經很成熟,本身並不存在太大的難點。手術費用也並不高,角膜移植的最大難點是供體少,「有庫無眼」。
而河南省從60年代到現在,只做了1萬例角膜移植手術,平均每年只有2~300例,等待者卻數以萬計。
由於角膜源缺乏,目前各醫院都面臨著角膜移植患者等候多年卻不能移植的問題。以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為例,每年有上千人等待角膜移植,但能夠成功的寥寥無幾,因為捐獻者寥寥無幾。「好多病人長年等待,因為沒有供體而喪失了機會。」
據記者瞭解,目前角膜移植的來源絕大部分是供者去世後的身後捐獻,活體角膜移植並不多見。陳燕告訴記者,由於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認為身體受之於父母,不能有什麼不完整。因此身後捐獻的每年也是寥寥無幾。像耿斌這樣活體捐獻角膜的在河南屬於首例。
但她呼籲,眼角膜不同於其他組織器官,其功能不受年齡限制,只要角膜可用,不論是80歲還是90歲,都可以實現身後捐獻。她舉例說,鄧小平在1997年2月19日逝世後也捐獻了眼角膜。她希望能夠有更多地人參與進來。
活體角膜移植缺乏法律依據
像耿斌這樣因為一隻眼睛受傷無法復明而進行角膜捐贈的,在全國並不多見。由於角膜極度缺乏,近年來不斷有有親屬希望將自己角膜移植的情況,尤其是發生在幼年子女與父母之間。
眼科專家介紹,眼角膜疾病輕則可以通過藥物方法治好,重則失明,部分角膜感染患者甚至需要摘除眼球。「正是因為角膜移植缺乏帶來的後果嚴重,引發了眾多家長紛紛表示要給孩子移植。這與此領域相關法律支持的缺乏形成鮮明對比。」
2007年5月1日,新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實施,其中序言部分則明確表示:「從事人體細胞和角膜、骨髓等人體組織移植,不適用本條例。」眼角膜移植與骨髓、人體細胞一樣屬於人體組織,因此不適宜在器官移植條例中規定。
但是,相關法律的缺失已引起專業部門的重視,目前中華醫學會眼科病學組正召集專家著手起草角膜移植的相關規範。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委員、武漢協和醫院眼科主任張明昌教授曾對媒體表示,要解決角膜源在中國缺少的問題,只有依靠呼籲更多的志願者加入眼角膜的身後捐獻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