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訊 (記者 王添翼、帥誠、實習記者陳牧洲 廣州報道)各地「棄嬰島」的試點運行的火爆,引來輿論的諸多爭議,日前的拋屍事件,更刺激了民眾神經的底線。多位相關行業人士表示,關注事本身的同時,各方應更多的考慮現象的成因,並能以此為契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根源上剷除惡性事件的土壤。
民間組織「天使媽媽」,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內地兒童救助領域,發起並開展了多項針對大病棄兒的醫療項目,曾於2008年和2012年度兩次獲得中華慈善獎。該組織創始人之一沈利向本報記者表示,沒有父母願意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這些觸及道德底線的遺棄行為,背後多隱藏著絕望和人性的困境。像
沈利告訴記者,常年的收容救助工作,讓他們接觸到了大量的棄嬰家長,這個人群常會被輿論過分妖魔化。他們中的大部分,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眼睜睜看著死神拉扯自己懷中的生命,心情不僅僅是「無助」一詞可以描述。
這些家長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大多寄希望於政府這個更強大的力量,而「棄嬰島」的設立,對他們來講宛若一根救命草。他認為,每個棄兒的生存權利都應得到重視,這種尊重應來自父母和社會,單純的苛求任何一方都不人道。讓雙方都有選擇,不至於走投無路,社會資源更多的一方承擔更多責任,這才是「棄嬰島」存在意義。
廣州南方醫院新生兒科黃為民亦認為,一切新生事物都要有個改善和接受的過程,「棄嬰島」的設立,並不能根本杜絕遺棄嬰兒的現象,但如果取消「棄嬰島」,則可能會有更多新生兒被隨意丟棄。
黃為民表示,自己曾親眼看到,有新生兒被遺棄在急診室門口,年輕的父母揚長而去。後經過救治,該名嬰兒康復,但醫院和警方均聯繫不到家長,最終只能將其送至福利院。
他透露,醫院有一條與相關部門溝通的「綠色通道」,經各方商議批准後,院方會出資救治棄嬰,但在隨後的安置問題上,則存在制度性缺陷。因為政府和社會機構資金不充裕,對棄嬰的收容過程,存在脫節的問題。
他建議,國內的救助機構,可參考國外模式,設立專門收容嬰兒的病房,費用由政府和相關基金會承擔,同時充實現有的福利院規模,形成良性循環體系。此外,應加快各地醫保制度的覆蓋面,讓孩子有病可以醫,不要讓家長面臨這種挑戰人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