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憲法學泰斗許崇德去世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3-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許崇德

【文匯網訊】據中國人民大學消息:人民大學就許崇德去世發訃告

訃告全文: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法學家、著名政治學家、傑出法學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學科奠基人、新中國憲法學奠基人之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原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原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原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原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博士研究生導師許崇德教授,因病於2014年3月3日晚11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茲定於2014年3月7日(星期五)上午8:30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梅廳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凡有關團體和個人致唁電、唁函,敬獻花圈者,請與許崇德同志治喪委員會辦公室聯繫。

校內班車安排:中國人民大學西門電子顯示牌3月7日上午7:40發車。

許崇德同志治喪委員會

2014年3月4日

早前報道:

據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前紅微博消息:憲法學一代宗師許崇德先生不幸離世,哀痛何己。

政見CNPolitics:#政見學人#中國憲法學界泰斗許崇德先生於昨日夜間逝世,享年八十五歲。許先生是中國第一代憲法學學者,曾參與起草了香港特區基本法,澳門特區基本法。其著作《憲法學》等對憲法學界影響深遠。許先生也曾於2007年獲得了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特等獎。

許崇德資料:

許崇德,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月15日生於上海青浦。195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律系。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71——1978年間曾在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大)工作,任政教系黨史教研組組長、年級黨支部書記。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後,返校任憲法學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組組長。1986年被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見證新中國首部憲法制定,參與兩部基本法起草

許崇德參加過1954年憲法起草的輔助性工作,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制定的全過程。1979年曾參加《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與《選舉法》的草擬及修改工作。1980——1982年期間,作為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處成員,曾參與現行憲法的草擬。1985年、1988年,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兩度任命,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完成了兩部基本法的起草工作。1995年、1998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為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與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親身經歷了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建立。

1998年6月,許崇德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作法制講座,開講第一課憲法。2002年12月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學習會講解憲法。

多個見解獲得政府重視

許崇德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培養了博士51名,碩士10屆。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憲法學及相關學科;較早公開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總的指導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曾對憲法教本的體系結構大膽革新;對憲法的本質、國家主席的法律地位及其職權等問題提出獨特的學術見解;認為憲政是依據憲法實行的民主政治;認為「一國兩制」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且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他的一些學術觀點,如認為憲法應規定「國家主席進行國事活動」,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及的「六種人」應於憲法中予以確認,「保障人權」應寫入憲法等建議,受到有關當局的重視。

著作等身,退休仍堅持工作

迄今為止,許崇德發表文章已達319篇,出版著作包括參寫的學術性書籍75種。還編有《香草詩詞》三卷,出版《許崇德詩草》、《學而詠懷——許崇德詩詞集》及雜文集《涓水苔痕》各一冊。

許崇德於2000年2月退休後,仍照常堅持工作,每年招收博士生,上講台授課,編書寫文章。僅就他2000年退休到2011年發表的文章而言,就有85篇。

      責任編輯:Joshua
周濱家事:生母王淑華死於車禍      [2014-03-04]
中石化董事長:西方是低級民主      [2014-03-04]
視頻回放全國人大新聞發佈會      [2014-03-04]
中國版黑寡婦:昆明恐襲女暴徒16歲      [2014-03-04]
廣州地鐵2男子噴刺激氣體惹恐慌      [2014-03-04]
傅瑩:中國和平發展需實力來維護      [2014-03-04]
全國人大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2014-03-04]
傅瑩:和平需要實力來維護      [2014-03-04]
傅瑩:內地港人分歧可商量解決      [2014-03-04]
傅瑩:信訪制度安排很獨特有壓力      [201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