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大丁村代有人才出,這與丁氏家族以文化教育為本、重視教育有著重要的關係。該村黨支部書記丁廣前告訴記者,大丁村自古以來就文風鼎盛,重視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給子孫後代留下錢財,不如留下一部經書。做人修身要品質淳樸簡約,教育子孫要用好的方法,這正是丁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原動力。
據南陽晚報報道,丁氏家族對鄧州以及南陽的教育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該村清代舉人丁元熙義捐私磚整修了黌學和半個鄧州城,因而有「丁半城」之嘉譽。丁聲樹的曾祖丁敬范在鄧州花洲書院舊址購置書籍,興辦鄧州高級小學堂,並在各鄉推廣建立小學,是鄧州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丁敬范次子丁振倫在鄧縣興建幾十所中小學,還多次舉辦蠶桑學習班。丁聲玉在丁氏祠堂創辦私立小學和中學,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一座村莊,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
大丁村從明朝以來,先後出知州以上官員50餘人,舉人1人,拔貢、歲貢等36人,廩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來,該村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
他們中除丁肇青、丁聲樹、丁軫宇、丁聲蔚、宋燁、丁偉、丁俊玲外,還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丁炎,有北京大學教授丁際昌,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丁子振,有復旦大學教授丁聲頌,有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丁聲俊,有河南大學教授、著名音樂學家丁承運、丁伯苓、丁紀園,有南開大學教授丁廣州,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潔……
丁肇青參加過反對簽訂二十條不平等條約的愛國運動。留法期間,他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結識。1941年,丁肇青因不願為國民黨服務,回到鄧縣老家。
丁聲樹於1932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職從事漢語語言研究。1961年,丁聲樹接受了《現代漢語詞典》的主編任務,主持修改定稿工作,於1965年印出了《現代漢語詞典》的試用本。1978年12月,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現代漢語詞典》完成編纂。
一個家族,600餘年文俊層出不窮
出鄧州城一路向東,沿著曲曲彎彎的小路,記者來到位於湍河岸邊的大丁村。古老的湍河奔流不息,梭織著悠悠的歷史,從明朝洪武年間起,一批又一批英傑俊才層出不窮。
走進大丁村,在村中央,記者看到兩棵直徑各一米多的古柏,蒼翠欲滴,遮天蔽日。古柏旁邊是丁氏祠堂。「古柏的樹齡有500多年,枝繁葉茂,象徵著家族人丁興旺。」67歲的丁聲堂說,「在丁氏族人心目中,古柏就是家族的守護者。」
鄧州丁氏系姜子牙嫡傳後裔。姜子牙次子伋因「拯事弗懈,事主盡忠」,周康王封謚「丁公」,其子乙公諱良襲侯封食采濟陽,以父謚為姓。明朝洪武年間,鄧州丁氏祖先隨明金吾右衛孔顯鎮撫鄧州遷居而來,嘉靖年間,鄧州丁氏七世祖丁埏、丁垓將城內的宅院捐做學堂,遷至湍河北岸,並修建祠堂,即今大丁村。丁氏家族代代稼穡傳家,尊師重教,詩禮啟後,做官為仕,文俊輩出,遂成為鄧州望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