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徐行的自殺,令人們再一次驚醒:抑鬱症就在我們身邊。以往提起抑鬱症,我們就會想到演員張國榮、主持人崔永元、互聯網少帥張朝陽等人。而實際上這種情緒障礙疾病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
據《半月談》雜誌報道,「不管是小孩、成人,每個人都可能與抑鬱症不期而遇,它只是情緒上的一次感冒。」從事精神疾病治療的專家表示,抑鬱症可以預防,可以治療,不是無藥可醫的精神癌症。
囚禁於自己的「監牢」
半月談記者在吉林長春市安寧精神康復醫院見到25歲的陳愛松時,根本沒有看出來她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陳愛松平靜而輕柔地向記者講述她的故事。
「我家在農村,17歲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後,母親因腦出血需要大量的錢,我一天打兩份工,仍然不夠家裡用,我當時感覺家裡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賺也填不滿。」陳愛松說,家人沒有人關注她,她常常一個人在房間裡偷偷哭。「每天都不開心,覺得自己太沒用了,就是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陳愛松最初選擇割腕自殺,每次都是偷偷割,割了很多次,也流了很多血,每次割完就用紗布把手腕包起來。「一次比一次割得深,但都沒死成。」陳愛松伸出了手腕,記者看到一道道刀割的印痕。「我想割腕不行,那就自焚吧,我把柴禾點著了,結果把自家的房子和左鄰右舍的房子都燒燬了,我爸把我救了出來。」
長春市安寧精神康復醫院院長曹麗輝說,陳愛松是典型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有清醒的自知力,來醫院後每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與人交流,也不想見任何人,總想自殺。「現在已經一年了,康復效果非常好。」曹麗輝告訴記者。
與陳愛松不同,45歲的白燕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但她沒有自殺的行為。她在長春市康寧醫院已經斷斷續續治療2年了,如今她仍然會連續幾個小時一言不發,一動不動地望著窗外。
「我從單位下崗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40歲了還沒有孩子,公公婆婆就讓丈夫和我離婚。我當時壓力極大,常常睡不著覺、吃不進飯,天天以淚洗面。」白燕說,一天公婆逼她去辦離婚手續時,她一怒之下把家裡所有的東西全砸了。「娘家人就把我送到醫院了。」
長春市康寧醫院副院長李學松告訴記者,白燕現在與丈夫已經離婚了,由於打不開心結,所以還在醫院接受治療。
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以顯著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抑鬱症,在精神疾病患者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每天在門診接待的咨詢者當中,有2%會是重度抑鬱症。」從事精神疾病治療近20年的李學松說。
據介紹,抑鬱症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但不同於精神病。國外抑鬱症的患病率最高的可以佔到普通人群的10%左右,並且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
抑鬱症分為重度、中度和輕度。其中重度抑鬱症臨床上有悲痛欲絕、自卑抑鬱、悲觀厭世,尤其有自殺的行為等症狀,需要實施藥物治療。「中國現在每年有20多萬人因重度抑鬱而自殺。」吉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秘書長趙會華說。
中度抑鬱在醫學上也稱為惡劣心境,是情感性障礙的一個類型。病情在兩年以上,情緒低落,自卑自責,認為活著沒意思,沒有自殺的行為。「他不自殺,就是有時候覺得活著沒意思,但也需要心理疏導及藥物治療。白燕就屬於這個類型。」李學松說。
「每個人都會有輕度抑鬱,實際上就是抑鬱情緒。」李學松介紹,輕度抑鬱屬於正常心理範圍,當今大多數人都處於亞健康,像一時心理失衡,如下崗、失業、離婚、工作壓力大等,都會造成情緒低落。「即使再堅強的人也會有『抑鬱纏身』症狀,但通常不會超過一周時間,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恢復。」
內外交困得「心病」
長春市心理醫院副主任醫師燕利娟告訴記者,抑鬱症的產生,主要是家族遺傳性、生物化學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軀體疾病因素導致。
吉林省各專科醫院抑鬱症科重度抑鬱症患者收治情況顯示,重度患者主要集中在25歲至49歲和50歲至70歲兩個年齡段。尤其是25歲至49歲的年齡區間,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強壓之下,重型抑鬱症患者較多,病人以情緒狀況為主,表現為自卑自閉、悲觀厭世、認為自己有罪等;而50歲至70歲年齡段患者的情緒狀況不突出,主要因軀體症狀引起的,如頻繁檢查身體、閉門不出等。
68歲的李阿姨因血管堵塞導致下肢疼痛而引發抑鬱。「每當下肢疼痛時,她就不想活了。安眠藥都吃兩次了,在醫院搶救了一周,人事不知,醒過來就怪兒女為何救她。」兒子劉立峰說,「媽媽得病後常常心情不好,整天想自殺。」
「把藥收起來,她就站在8樓窗台上往下跳,家裡9個窗戶都安了欄杆,可是看不住她。每次我都哭著喊著甚至跪著求她。」由於雇不到人,45歲的劉立峰如今不得不辭職在家看著媽媽,為了讓媽媽分散注意力,調節情緒,他也使出了各種招法陪老人打發時間。「時間長了,我自己感覺都要抑鬱了。」
燕利娟表示,因軀體症狀引發抑鬱症患者數量遠遠小於因社會、家庭、婚姻三種壓力引發的抑鬱症患者。根據他們醫院近幾年收治的抑鬱症患者的情況,排在前三位的人群主要為公務員、白領等群體(職業壓力);40歲左右處於「上有老、下有小」階段的中年女性(家庭壓力);處於婚姻疲勞期的中年男女(婚姻壓力)。
在高強度的壓力之下,「三高人群」如不能及時接受治療,極易產生悲觀厭世情緒。除此之外,面臨中高考的學生、50歲左右的更年期女性、從領導職務退休後心理不適應的人群、空巢老人等抑鬱情緒和心理問題也較為普遍,如個人不能及時調整減壓,就可能進一步發展成抑鬱症。
「現在抑鬱症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趙會華帶領的團隊如今專門為一家「課後學生一對一輔導中心」進行心理疏導。他說,很多中小學生因家長逼著學習想不開就想自殺,甚至一些七八歲的孩子也會因抑鬱症出現情緒低落,有的甚至不能上課。
「我們的父母對孩子只以學習成績認英雄,除了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讓干,全部包辦代替。孩子長大進入社會,遇到挫折就會承受不了,根本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李學松說,中國式的圈養教育讓很多年輕人性格變得懦弱、不堅強,不會獨立克服困難,也會造成精神抑鬱。
當成情緒上的「感冒」
「事實上,焦慮和抑鬱的人群已經相當於心腦血管疾病人群。」專家介紹,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病人就像感冒一樣普遍。但人們並沒有認識到抑鬱症的害處,而是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
燕利娟說,人們在有抑鬱情緒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錯誤的、不理智的。「看著誰都不順眼,做什麼都不順心。很多聰明的咨詢者,在做出離婚或離職的決定前,會找心理醫生看看是不是自己心理出了狀況。我們解決的方式是先訪談,再檢測,會給咨詢者一些心理指導。」
「好多想離職的患者,心裡的不安來源於自己的認知,其實工作單位和領導並沒有否定他(她),這是工作壓力造成的,也是自己的認知造成的。」燕利娟說。
專家指出,當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比正常狀態低很多,同時感到心情壓抑、焦慮、興趣喪失、精力不足、甚至是悲觀失望,並且持續一周以上無法自身調節時,就應該及時找心理醫生進行調節。「很多人到醫院去檢查身體各項功能器官是否出了問題,大多數是什麼都檢查不出來的,因為是心理或情緒出了問題,必須找專業醫生。」燕利娟建議。
「如果這種抑鬱情緒長時間得不到調節和關注,就會發展成為中度或重度抑鬱症。」曹麗輝所在的康復醫院內,很多像陳愛松一樣的抑鬱症患者,因為開始不被關注而導致病情惡化。
曹麗輝建議,從心理健康角度來講,一個人在遇到壓力時,應該盡量想辦法釋放自己的壓力,比如找朋友聊聊天,實在覺得壓力大,不妨找心理醫生傾訴,做一些戶外運動或者是做些體育活動。
「我們的社會應該建立心理干預和支撐體系。」燕利娟認為,國有大型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有必要給員工製造一些寬鬆的氛圍,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責任對員工進行心理疏導。
趙會華表示:「對孩子要從小加強傳統人文教育,讓他們以自信、平和、開放、自由的心態健康成長,有了良好的心態,長大後才能從容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