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於濱 帥誠 廣州報道)珠江口海域污染狀況,一直倍受粵港澳居民關注。廣東省海洋漁業局27日發佈的2013年廣東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13年珠江口海域污染程度持續加劇,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達到10.3%,與2012年相比廣東近岸海域水質狀況有繼續惡化。
廣東省海洋漁業局副局長李磊表示,對沿海水域海水水質造成影響的主要有三個因素:陸源污染、大氣污染和海上污染,其中陸源污染依然是主要因素,約占污染總量的八成左右。陸源污染中市政入海排污口由於城市排污口未經過處理,農村小城鎮管網不到位等因素占總排污量的一半。
影響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物以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為主。隨著珠三角人口密度不斷增加,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滯後,農業磷肥的大面積使用等因素,使得生活和農業污染源較嚴重影響珠三角近海水質。近海水域的污染使得漁民捕撈區不斷南移,魚蝦不斷減產。
廣東受海洋災害影響全國居首 風暴潮造成損失超70億元
2013年廣東省深受海洋災害影響,其中海洋災害損失位居全國首位。海洋災害以風暴潮為主,赤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等也時有發生。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74.41億元,死亡人數65人。
在2013年各類海洋災害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要屬風暴潮,佔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99.72%。去年全年登陸廣東並造成影響的風暴潮共有9個,為歷年最多,且風力較大,大多達到強颱風等級,其中「天兔」「尤特」已接近超強颱風等級。「天兔」為去年最強風暴潮,使得海水倒灌入汕頭市,造成洪澇災害。
在線自動監測系統有望今年投建 與港澳實時信息共享 粵港合作密切
據瞭解,廣洋漁業部門籌劃一年的珠江口及粵東西在線自動檢測系統,有望年內投入建設。屆時,廣東海洋漁業局將在珠江口設置10個浮標,並與港澳海洋部門進行實時信息共享,為三地共同監測珠江口海域、建立防災減災聯合機制提供有力依據。
同時,在粵港聯席會議框架下,兩地海洋部門每年都舉行工作會議,特別是2012年以來,廣東海洋局有關領導專程拜訪香港天文台和中文大學,準備針對海洋氣象、海洋環境災害等領域展開合作研究。
港珠澳大橋建設或對白海豚生存造成影響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同時也香港回歸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在廣東主要生活於沿河口水域。2013年共檢測目擊海豚263群,其中中華白海豚1692頭,比12年增長446頭,且處理白海豚死亡個體僅3例。
當記者提出正在施工的港珠澳大橋建設區域是否會對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廣東省海洋漁業局的專家表示,施工中的往來船隻以及掉落的建築泥沙可能會對白海豚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但白海豚本身對帶泥沙的渾濁水域具有自覺趨避性,且相關部門也要求施工人員在開工前要先對附近海面進行5分鐘的觀望,確認無白海豚在附近時才能施工,因此實際施工過程中對白海豚產生的影響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