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因為所謂的「夏至荔枝狗肉節」,廣西玉林最近幾年著實「火」了一把,一些玉林人自己都沒想到小地方玉林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在這個南方小城,「狗肉之爭」究竟是如何火起來的?誰將玉林推上了「風口浪尖」?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進行了實地調查。
玉林人吃狗肉從靜悄悄到名聲在外
據新華網報道,「一夜之間,我家的脆皮狗肉店就聞名全國,壓力很大。」玉林市民鍾光海沒想到,他家的脆皮狗肉店僅僅因為遮蓋了「狗」字,近段時間引來了媒體的關注。
鍾光海今年63歲,是土生土長的玉林人。他說,志願者和動物保護組織沒有到玉林舉行抗議行動來之前,玉林人吃狗肉已經延續多年,「可以說已經成了一種習俗。」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玉林人吃狗肉已經有了四五百年歷史。
玉林市水產畜牧獸醫局幹部韋萬里介紹,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玉林地處中國南方,天氣炎熱,人們勞作結束後往往喝白粥解渴,長期以來體質總體偏虛,而荔枝和狗肉是熱氣食品,在夏至日這一天吃狗肉,能夠將所有的寒氣「驅走」。「按當地的說法,隨便怎麼吃,也不上火。也有『吃了荔枝狗,西風繞道走』的說法。」
記者深入調查瞭解到,對於吃狗肉的起源,當地其他的說法也有一些,雖沒有經過科學證實,但民間總體上都認為夏至吃狗肉對身體有好處。當地市民楊來獻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玉林市小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玉林街頭出現了大排檔,並有狗肉出售。而在那個年代,狗肉在民間被看成是接待客人的上品。
記者採訪注意到,雖然一些本地人都表示自己不吃狗肉,但吃過狗肉的民眾並不在少數。「直到1995年夏至,才有了所謂的『荔枝狗肉節』。」韋萬里說,當時有一條美食街,部分店舖貼出了「夏至荔枝狗肉節歡迎您」的字樣,後來商家為了吸引顧客,逐漸將此擴大化,「狗肉節」因此得名。
鍾佩華家的狗肉館是玉林市最早的一批,已經有27年歷史,他見證了「狗肉節」從發展到興盛再到如今成為輿論熱點。他說,2006年,他所在的美食街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小吃街,2009年,玉林舉辦了美食節,脆皮狗獲得了大獎,之後便有商家藉機炒作,推動「狗肉節」。
2011年,由於國內外一些動物保護組織強烈譴責當街宰殺狗的行為,延續了600多年的浙江金華「湖頭狗肉節」被緊急叫停。玉林就成為了中國唯一一個還保留了所謂的「狗肉節」的城市。也就在這一年,境內外媒體開始廣泛關注玉林。但鍾光海回憶,當時爭議沒這麼大,該吃的人還是照樣吃。
緊接著,2012年以某愛狗人士在玉林當場向狗下跪叩拜謝罪為轉折點,不少媒體開始刊發寵物狗被虐、狗被當街宰殺等圖片,一時間,「吃不吃狗肉」成為輿論焦點。2013年,西方媒體開始參與玉林人吃狗肉的報道,一時間,玉林被推上了「國際輿論舞台」,網絡上對當地政府以及商家的批評比比皆是。
2014年,離夏至還有一個多月,不少明星就開始在網絡集體呼籲取消「6·21玉林狗肉節」,之後各大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各大門戶網站「玉林」「狗肉節」等詞彙的搜索頻率迅速攀升。玉林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誰將玉林狗肉炒熱?
記者深入調查採訪發現,網上所謂玉林「狗肉節」的討論根據參與人群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吃狗肉的人,一類是不吃狗肉但尊重吃狗肉的人。究竟是誰將玉林推上了「風口浪尖」?
夏至前夕,記者深入走訪了多家大排檔瞭解到,所謂的「狗肉節」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為商家的不斷炒作。鍾光海說,商家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夏至荔枝狗肉節」的確為此事件奠定了「基礎」,但這可以理解為商家不過是為了擴大銷量,吸引更多的顧客消費。
「因為吃狗肉不光在玉林,在廣西的來賓、北海、桂林等地,甚至貴州、廣東、吉林等多地也都有吃狗肉的習慣,商家只是製造了一個節日而已。」鍾光海說。
記者經過多方採訪瞭解到,用狗肉來製作菜餚在國內一些地方確實由來已久,並且在韓國、越南、中亞等地都有同樣的習慣,歷史典籍上也有部分記載。
「但媒體的關注才是『出名』最直接的原因。」韋萬里認為,近些年來,境內外各大媒體的強勢關注直接將玉林推上了輿論場。
記者在「中國搜索」輸入「玉林狗肉節」一詞後,出現的新聞數量超過兩萬條,關注度已經排到了各大網站的前十名,各網站的客戶端均開闢了專欄進行大討論,跟帖數量超過百萬。
韋萬里認為,媒體對一個地方性非突發事件的關注度如此之高並不多見,境內外媒體的關注焦點也從最開始的「吃與不吃」的道德層面發展到「法律是否健全」等法治層面,這本身也是一種進步。
「但同時,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大討論。」著名社會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百姓飲食結構不斷調整,不斷優化,從肉質看,狗肉並不優於豬牛羊肉,且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有關價值觀的討論會越來越多,「玉林狗肉節」涉及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尊重生命的價值取向,玉林受關注與此分不開。
廣西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謝平祥認為,狗是最通人性的動物之一,寵物狗與肉狗雖然有區別,但輿論不會仔細區分,因此在這一點上,輿論就容易出現一邊倒的現象,抵制玉林「狗肉節」也就在情理之中。
狗肉之爭體現社會進步,還需理性對待
記者在玉林瞭解到,今年夏至前夕,一些動物保護志願者有的闖入養狗農民家中意圖搶救犬隻,有的與屠宰場狗販對峙引起警方到場。不少商家在半夜裡收到了來自動物保護組織、愛狗人士和志願者上百條短信,短信內容包括抵制狗肉節、呼籲保護動物等內容,甚至出現人身攻擊和威脅,有的商家無奈只好報停手機號。
「愛狗是一種好的行為,但應該理性,應該以正當的方式表達意願。」市民楊來獻說,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干擾了商家的生意,不值得提倡。
針對近日網上輿論的壓力和現實中一些愛狗人士的抗議,玉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滔滔認為,不管是愛狗人士、動物保護主義者或明星專家,都有言論自由,必須尊重。但同時,也必須符合法律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就來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狗肉吃不吃是可以討論的,兩種觀點應該尊重和包容。
韋萬里說,當地政府從狗肉節爭論之初就加強了活犬檢驗檢疫、狗肉食品監督管理。由於法律法規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有關部門在諸如「一犬一證」檢疫、狗源監管等方面確實存在監管難題,他們更希望愛狗人士和動物保護組織能更加坦誠的溝通互動,增進瞭解。
接受記者採訪的一位愛狗人士認為,「狗肉節」雖由民間形成,但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負面影響,甚至支持了狗肉黑色產業鏈,威脅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他也認為,當地政府已經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各有各的說法,道德的爭論不能解決問題,當下更應該回歸到法治軌道上,完善保護動物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文明進步。
謝平祥認為,社會文明的進步並非一朝一夕,有衝突有異見是正常現象,無論是網友、愛狗人士、動物保護組織,或是政府,都應該回歸理性,瞭解事件真相,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如此社會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