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央視黃金檔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因為出現很多關鍵歷史時期的政治人物而成為網絡熱點。據大公網報道,9月3日晚,該劇第33、34集播出,習近平也被以不點名的方式提及。與鄧小平在中南海邊談及革命聖地延安時,演員張嘉譯扮演的習仲勳在《鄧小平》劇中說,「那個地方,我也很多年沒有回去了,前幾年我兒子在那個地方插隊,回來講那個地方,還是很窮啊。」
1979年4月5日至28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之後的某一天,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和鄧小平以及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在中南海散步。三人一番關於廣東試驗深圳特區的交談之後,谷牧先行離開,鄧小平和習仲勳繼續邊走邊聊。習仲勳問道,「小平同志,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嗎?」鄧小平接過話,「記得喲,那是在延安,在毛主席的窯洞裡頭。」習仲勳回想起來:「那天,好像還是朱老總親自燒的菜。」鄧小平笑答,「朱老總燒四川菜,那正宗得很,味道好吃!」這是央視9月3日晚間熱播的獻禮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的片段。
9月3日晚,央視播出了《鄧小平》第33、34集。在第33集中,習仲勳和鄧小平1979年在中南海邊的對話,還首次不點名提及了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談及革命聖地延安時,習仲勳說,「那個地方,我也很多年沒有回去了,前幾年我兒子在那個地方插隊,回來講那個地方,還是很窮啊。」習仲勳是習近平的父親。《鄧小平》劇裡由演員張嘉譯扮演的習仲勳所提及的「前幾年我兒子在那個地方插隊」,是指習近平1969年至1975年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當插隊知青的歷史。
2012年12月,習近平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個月後,新華社在題為《「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特稿中詳細描述了習近平這7年農村插隊生活的經歷:
「1962年起,年幼的習近平由於受作為中共元老的父親習仲勳冤案的牽連,遭到歧視。在『文革』中,他受過批鬥,挨過飢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插隊,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由於窯洞裡跳蚤特別多,他被咬得渾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灑農藥粉來滅蚤。
那些年,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幹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他,逐漸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但也成為他鍛煉成長、施展才幹的第一個舞台。為增加農田面積,寒冬農閒時節,他帶領鄉親們修築淤地壩,每次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他組織村裡鐵匠成立鐵業社,打造的農具既能自給自足,又能賣到附近村莊增加集體收入。他在報紙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氣,就跑去取經,回村修建了陝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他把村裡分配給知青的白面饅頭分給鄉親們吃,自己吃糠窩窩。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帶斗的三輪摩托車,那時在當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用工具給鄉親們用。
儘管學業中斷了,但習近平對知識的渴望始終如一,讀書自學不輟。下鄉來梁家河時,他隨身帶了沉甸甸的一箱書。白天幹活,勞動休息時在看書,放羊時也在黃土高坡上看書……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讀書,並結束了這段插隊的經歷。
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中,鄧小平聽完習仲勳提及延安還很窮的話後,沉默片刻回應說,「按道理來說那個地方,不應該長期窮下去,只能說,我們有責任。當年吶,你們創建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後來使中央紅軍有了落腳點,這是為中國革命作出來巨大貢獻的。仲勳同志啊,你的新根據地就在廣東,怎麼樣?去劃出一片地,再搞一個特區。」習仲勳看著中南湖的湖水,感慨萬千:「當年小小一片特區,現在變成這麼大一片江山了。只要有中央的支持,我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