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時尚自行車運動潮起冰城哈爾濱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9-27]    我要評論
   

夜間騎行。

【文匯網訊】(記者 孫菲 黑龍江報道)自行車曾是中國人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它給無數國人留下過美好的記憶。然而,隨著汽車時代的來臨,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和鄉村路上的鳳凰、飛鴿、孔雀、永久牌自行車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至近幾年,以休閒、健身為目的的山地車、公路車等中高檔自行車開始在城市道路上嶄露頭角。而在冰城哈爾濱,騎行升級,很多人或在上班路上放棄汽車,騎車出行;或在週末結伴騎行出遊,野餐交友;或在冬季嘗試這裡特有雪地自行車賽。總之,時尚浪漫的騎行一族,正在素有「東方莫斯科」美譽的哈爾濱,潮湧般興起。

24小時騎行圈炫彩冰城

據哈爾濱市自行車運動協會統計,目前,哈市加入騎行運動的人群已經從2008年的2000人發展到近10萬,騎行「發燒友」更是以每年2萬的速度遞增,騎行俱樂部、群組百餘。

清晨4點至5點,早起的中老年騎友最先出門,騎上一圈,20公里左右,活動一下筋骨;上班時間7點至8點,部分年輕騎友騎行上班,剛剛退休的壯年騎友則集合出遊,輕鬆騎個一小天;下午14點左右,很多企業老闆、私企業主在緊張忙碌以上後放鬆心情,騎行開啟慢生活;而晚上19點以後,帶著炫彩的夜燈的上班族騎友則陸續閃現在松花江畔或都市街頭。24小時騎行圈就此形成。

當上下班交通擁擠時分,一輛輛色彩鮮艷的山地自行車、公路競賽自行車在漫長而躑躅的汽車長龍旁翩然而過時,那些裝備一新的騎行者留下的矯健背影立刻引來無數艷羨的目光。他們自行車服、帽盔等裝備齊全,或結隊而過,或孑然獨行,健美的身姿成為冰城一道靚麗的「公路秀」。

「4+2」騎行模式盛行

記者在街頭採訪了一位騎行者張先生,他是某證券公司的一位副總,今年他和妻子各買了一輛山地車,週末到哈市周邊濕地騎行休閒,平時上班就騎車,而把幾十萬元的汽車「庫存」了。

「現在開車太鬧心,又堵又不好停車,真不如騎車痛快。現在不是提倡慢生活嗎,悠閒地騎車30分鐘就到單位,比開車還快,而且又健身又低碳環保,何樂不為!」到了週末,張先生夫婦就將兩輛單車放進汽車,開到城周山清水秀的地方再騎上一段。

據悉,這種用4輪汽車背著2輪單車走的方式,即目前國際流行的「4+2」個性騎行模式已在哈爾濱市風靡,成為很多家庭組合騎行的首選。

雪地自行車賽別具一格

即使到了白雪皚皚的冬季,哈爾濱的騎友也不用擔心無法進行此項運動,因為這裡特有的雪地自行車賽無疑是冰城雪國裡最具挑戰性與刺激性的冬季運動之一。

SPECIALIZED雪地自行車賽已在哈市舉辦多年,該賽事是目前國內最專業也是唯一的正式雪地自行車賽。賽道約為中等難度,路況變化豐富,有搓板路、車轍路、急彎、坡彎、坡路、冰路、沙雪路、跳台等路段,極具挑戰性。每年,該賽事都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百名選手參賽,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十幾歲,而最大的則年過六旬。

自行車年消費額破億

據哈爾濱某單車行負責人透露,近兩年,哈市自行車年消費額呈現幾何級增長態勢,目前已突破1億元大關。

從世界頂級品牌閃電、梅花等豪車,到捷安特、大行、美利達等中低端品牌,在時尚的哈爾濱均擁有著各自不菲的消費群體。其中,萬元左右的山地車、公路車是年輕時尚騎行一族的首選,而單價10幾萬元的高端品牌單車則因其重量輕、科技含量高等特點,最受企業老闆們的青睞,有的高端車甚至可用一個指頭提起。

慢行區、江心車道 便民健康出行

隨著自行車運動的興起,汽車與自行車爭道搶行的矛盾日益突出。美國、德國、荷蘭等國家的一些城市修建了專門的「自行車高速路」,我國大部分城市在這方面還缺乏相應的建設和政策支持。而在哈爾濱,騎友們卻擁有著紅色專用車道和江心濕地環島場地等別緻的活動空間。

國家一級建築師、曾任黑龍江省建築工程設計專家委員會成員的李長敏說,這幾年哈爾濱的交通事業發展很快,但相比之下,作為慢行交通之一的自行車道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哈市的新城區應該在道路建設時規劃出自行車道,且用地樁或護欄將自行車道隔離開,保證自行車道不被機動車佔用,讓騎車的市民更放心地在自行車道上騎行。

針對類似意見,哈爾濱市在此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平房區率先開通了「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通過建設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租賃點、提供1200輛自行車等方式,引導市民健康出行,綠色出行。公共自行車系統啟動後,城管局又對路面符合標準的區域,以紅色塗料噴塗,以鮮明的顏色提醒機動車不得佔用非機動車道。目前,哈市霽虹橋和哈西、松北等區域也開闢了標誌性的新型自行車道,哈市松北區一條嶄新的彩色自行車專用道也已開始使用。

記者日前從哈市交通部門瞭解到,哈爾濱市正在打造9片慢行區,設立專門的自行車道。在慢行區裡,步行、騎行擁有更高的通行權,市民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另外,在哈爾濱騎友眼中,位於松花江中心的濕地環島自行車道無疑也是健身休閒的聖地。該車道設計於江中濕地周邊,環形車道全程10公里,兩側流淌著哈爾濱的母親河,中心則是茂密的植被。每到夕陽西下,披著金色霞光穿行於兩岸美景之間,呼吸著帶著青草味道的香甜空氣,騎友們不用去郊外,就可以享受到親近自然的騎行時光。

話你知:冰城自行車歷史進入3.0時代

1886年,英國人斯塔利完成了現代自行車的定型。20世紀二十年代初,上海同昌車行以進口零件組裝自行車,取名「同昌牌」,這是我國最早生產的第一批自行車。

素有「東方莫斯科」美譽的哈爾濱對「洋玩藝」從來不甘示弱,1898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一些俄國鐵路員工將自行車帶入哈爾濱;1909年哈爾濱義順興五金行開始經營英國、德國和日本生產的自行車。自此,自行車在哈爾濱開始了百年歷程。

自行車進入哈爾濱之初,帶有一定的競技和娛樂性質。俄國人把自行車看作是比賽的工具,成立了「哈爾濱自行車車手俱樂部」。那時候的哈爾濱,自行車非常流行和受歡迎,甚至於在當時的報紙中經常報道某人騎自行車速度太快,給過路人造成危險的消息。

1907年3月,俄僑哈爾濱運動員協會在哈爾濱舉辦了自行車比賽。這次賽會吸引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賽手前來參賽。經過幾輪比賽之後,產生了一批自行車比賽冠軍,比賽盛況也被拍成新聞紀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冠軍之一盤科拉托夫,從1911年到1913年,首創了從哈爾濱騎自行車旅行全球的壯舉。

1910年中東鐵路局投資在哈爾濱埠頭區藥鋪街(現道裡區紅星體育場址)修建了一處周長250米、寬4.95米的坡形跑道自行車賽車場,四周設有土看台,可容納觀眾1000多人。這是當時亞洲最早的專用自行車賽道,也使哈爾濱的自行車歷史遠早於國內其他大部分城市。從那時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裡仍經常舉辦自行車賽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自行車比賽在我國風起雲湧,哈爾濱的選手更是首當其衝。1950年舉行了哈爾濱首屆自行車比賽,哈爾濱車手為黑龍江省爭得了一系列榮譽。至1990年,哈爾濱自行車隊代表黑龍江省參加35次全國比賽,共獲獎牌109枚,佔全省總數的43.6%,其中金牌8枚,占金牌總數的30%。

1949年後,隨著自行車的不斷增加,哈市出現多個自行車交易市場;1960年,哈爾濱自行車廠生產出全國名牌之一的孔雀牌自行車,當時黑龍江省自行車集訓隊多數自行車是該廠的產品。

歷史耐人尋味。哈爾濱從十九世紀末出現自行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擁有自己的自行車廠和名牌產品,九十年代自行車浩浩蕩蕩,總數高達百萬輛,到如今以休閒健身兼交通的自行車正升級為3.0時代,隨著公眾環保意識增強,越來越多人重新選擇無污染、無噪音的自行車,前所未有的、全民普及的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壯麗景觀已經來臨。

宋繼政:自行車運動弄潮人

今年50歲的宋繼政在哈爾濱經營著幾家自行車商店,他自幼與自行車結緣,幾歲時便騎著自行車溜遍冰城,家裡至今還保留著幾代老款自行車。

上世紀90年代中葉,哈爾濱城市建設進入高潮,汽車道越來越寬,自行車卻嚴重的被邊緣化而不見蹤影。當時在南方做生意的宋繼政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次美國閃電自行車環海南島的長途騎行活動,這種時尚頗有貴族氣息的自行車運動立刻喚醒了他童年的許多自行車夢。於是,他毅然回到哈爾濱,傾其所有成為第一家閃電自行車代理商,自己也成為了一名騎行發燒友。

從冰城到三亞,從成都到拉薩,老宋和他的自行車隊友們從南到北,走過山區,也去過草原。他說,騎自行車出行的好處很多,省錢、健身、環保、安全,這些優越性無論是對騎車人本身,還是整個社會,都是非常需要的。

幾年過去了,已經成為哈爾濱自行車運動協會會長的宋繼政不無自豪地說:「我們協會不僅有幾萬名會員,而且在黑龍江高校中成立了分會,每年都組織幾十場賽事。每到週末,老年騎行隊、少兒騎行隊、大學生騎行隊、白領騎行隊等等不僅馳騁在賽場,還環繞美麗的冰城騎行,很多車友自發組隊騎行到三亞、西藏等地。希望越來越多的哈爾濱市民能夠享受騎行運動所帶來的健康和便利,使哈爾濱的天更藍,水更清,交通更順暢,市民更健康。」

記者手記 :自行車再次改變生活

涼風送爽,秋陽暖人。又至週末,筆者約上自己車隊的幾位朋友,結伴到哈爾濱呼蘭河濕地公園騎行。

剛一上路,便看到三三倆倆的自行車愛好者「全副武裝」,向著江北方向騎去。筆者隨著一對山地車騎友同行,等紅燈時其中一位騎摘下頭盔,竟露出滿頭銀髮。老者告訴記者,退休後最大的愛好就是騎車旅行,最南騎到過三亞,最北騎到過漠河北極村,現在正琢磨著明年騎車出國游呢,從家門口的俄羅斯開始往歐洲騎!」老倆口退休前是哈市國企的普通員工,以前上下班也都是騎自行車,「不過,前年兒子花了近萬元給我們倆買了山地車,這自行車一更新換代,生活方式可就不一樣嘍。」

同兩位老者一樣,自兩年前成為騎行一族,筆者的生活也悄悄發生了改變。在筆者的帶動下,身邊的二十幾個朋友也相繼購買了公路自行車,並組成了自己的車隊。作為隊長,筆者平時騎車上班是獨行俠,週末則熱衷組織騎友郊外活動,徹底告別了窩在家中的「宅」生活。

通過騎行,筆者結識很多熱愛自行車運動的潮人,3個月減重15公斤的退休公務員老張,身材比妙齡女孩還苗條矯健的六旬張阿姨,熱衷於為騎友服務的自行車協會會長老宋,以及用一個指頭就能提起自己愛車的拳擊手阿楠。當被問到「自行車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什麼變化」時,他們七嘴八舌,有的說鍛煉了身體,有的說實踐了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筆者則認為,以前騎車是活著,現在騎車是生活!」

騎行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也許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吳海容
河南醞釀對電動自行車實施上牌管理      [2014-06-02]
35名中國遊客騎車進朝遊覽3小時      [2014-05-03]
四平:2000輛自行車 免費供市民騎行      [2014-01-29]
習近平:孔子學院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2014-09-27]
安陽原市委書記賣官只收現金 200萬元皮箱裝      [2014-09-27]
滬自貿區擬推衍生品跨境清算平臺      [2014-09-27]
內蒙古一官員上班逛淘寶被處分      [2014-09-27]
毛澤東像畫師:從哪看他都注視你      [2014-09-27]
山東同日免去4名省政府副秘書長職務      [2014-09-27]
天安門毛主席畫像完成「新舊交接」      [201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