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該海域正是歷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戰的交戰區,考古隊認為,該船是中日甲午海戰沉沒的戰艦,暫被命名為「丹東一號」。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北洋艦隊有四艘戰艦都沉沒在交戰區,它們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目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經對這首沉艦進行了數月調查,並發現一大批遺物。通過這些遺物,專家分析,這艘甲午沉艦應該是海戰中最悲壯的致遠艦。
甲午沉艦覆蓋了3米厚的淤泥
據記者瞭解,發現沉艦的具體位置在丹東的海洋紅港區,即甲午中日黃海決戰發生地的大鹿島海域。
通過物理探測手段和潛水調查作業,水下考古隊員發現了木板、鐵板、煤塊等大量遺物,一些鐵板邊沿均帶有鉚釘孔,金相分析為炒鋼鍛打。作為戰艦的關鍵證據,考古隊員還在水下發現一門鐵炮。由於覆蓋3米以上的淤泥,只有零星的鐵甲邊緣和碎片微微突起於泥沙之上,還都附著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魚網。
為此次水下考古,9月4日,我國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國考古01」號在山東青島舉行首航儀式,其首航的目的地就是為丹東大鹿島海域,第一個任務就是開展對這艘甲午沉艦的考古活動。這艘戰艦的發現,始於去年10月份丹東港集團在進行新港航道開挖工程,當時在預計航道中心線偏左側位置,發現一條鋼製沉船殘骸,並將其中一塊殘片打撈出水。隨後,丹東港集團立即將這塊艦體殘片送到北京,請相關專家進行初步鑒定。當時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知名旅日學者薩蘇都參與了鑒定工作。3月16日,又有十餘件打撈上來。
薩蘇說,當時專家根據打撈起的艦舷鋼板尺寸,初步推論,比較接近英國船廠使用的板材。同時,經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技術鑒定,各項指標都與北洋水師時代艦隻特徵吻合。
身份確認多項證據指向致遠艦
那麼這艘沉艦到底是超勇還是致遠?從目前來看,已發掘的遺骸中,多項證據指向致遠艦。一是沉沒地點,日本甲午戰後記錄的致遠艦沉沒地點,與現考古發掘的地點一致;其次,考古隊員在水下曾發現一塊方形的舷窗,只有致遠艦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說服力的是發現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也是致遠艦獨有。
薩蘇說,如果要判定這艘沉艦的屬性,大體需要三個方面的資料,第一是摸清這艘沉艦的結構,長寬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測是哪一艘艦;第二,出水帶有文字的標識物;第三,出水特定的東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遠艦上獨有的東西。參與該項考古工作的專家表示,從目前證據看,已基本可確定這艘沉船就是致遠艦。
◎待解謎團
1、沉船被壓石頭 日本意在破壞中國風水?
圍繞這艘沉艦,還發生了一件至今讓專家無法完全解釋的現象。陳悅說,考古隊員發現沉艦上整個甲板鋪滿了一層石頭,且石頭都非常巨大。為何這些大石塊會出現在沉艦的甲板上?
薩蘇說,有可能是日本用石頭壓住艦體,防止沉艦被海流沖走。但陳悅更同意另外一種觀點,即日本以石頭鎮壓中國風水。陳悅說,有專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國的風水文化,把石頭壓在船上就是破壞掉中國的風水,同時還有壓著北洋海軍乃至中國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據稱,日本在甲午戰後吞併朝鮮的過程中,也曾將鋼釬釘入朝鮮的皇宮和山巒,意在切斷朝鮮「龍脈」。
薩蘇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不過陳悅還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當時有一種打撈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傾倒石方,然後憑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來。因此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撈沉艦時用的,但是後來因故打撈計劃取消石方則全部傾倒在船上。
陳悅說,對於這艘甲午沉艦上的石方謎團的解開,還期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解讀。
2、鍋爐蓋 能否解開致遠沉沒之謎?
黃海決戰,致遠艦沉沒後,朝野震驚。光緒帝曾為鄧世昌書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但是,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
近年來,有研究分析,致遠的沉沒很有可能是當日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沉沒。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於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需要通過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