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安倍示好中國是客觀因素使然,具有一定的「受迫性」,並不代表安倍主觀上將從此前的對華強硬立場後退。
據京華時報報道,9月29日,日本召開本年度國會臨時會議,安倍在會上發表施政演說,稱為了在中日兩國間建立穩定友好的關係,希望能盡快實現首腦會談,通過對話發展戰略互惠關係。
自安倍上台以來,渲染「中國威脅論」幾成慣例,幾度提出舉行中日首腦會晤,也是為了顯示中日失和、無法舉行高層會談的責任不在日方。此次在國會場合,安倍罕見地放低身段,沒有提及「中國威脅論」,反而強調「中日友好的重要性」,真實含義是什麼?是否意味著其執政立場發生了變化?
安倍示好中國,有時間因素在起作用。11月,APEC峰會將在北京舉行,在峰會期間實現中日首腦會晤,是安倍內閣近期的外交目標之一。為此,日本已提前開啟溝通管道。安倍之所以設定這樣的外交議程,原因在於無法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正式會談,已成為其外交失分的標誌。在安倍任內,中日關係降到兩國建交以來最低點,安倍難辭其咎。如果兩國能舉行首腦會談,安倍就可贏回分數。
安倍示好中國,還有經濟因素在起作用。安倍上台以來,通過量化寬鬆、財政刺激、刺激民間投資這「三支箭」,日本經濟一度似有重振跡象,市場交投活躍。但今年以來,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作用迅速衰減,今年二季度經濟突然衰落。日本內閣府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日本二季度GDP同比僅增長0.4%。個人消費降到零增長,導致內需對GDP的貢獻由正轉負。在無限刺激的政策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數據,表明安倍經濟學開始失效。提振日本經濟,必須更多地依賴出口市場。但是,由於中日關係降到冰點,日本產品在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的佔有份額也在下降。失去中國市場的支撐,日本經濟可能進一步下滑。在這種情況下,緩和中日關係,穩定日本出口市場,保持安倍經濟學的效應,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安倍經濟學真的失效,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將面臨嚴峻挑戰。
由此可以看出,安倍示好中國是客觀因素使然,具有一定的「受迫性」,並不代表安倍主觀上將從此前的對華強硬立場後退。事實上,在接受國會質詢時,安倍仍對解禁日本集體自衛權作了辯護。正是基於圍繞解禁集體自衛權,安倍內閣上台後實施了一系列挑戰二戰後國際秩序,傷害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民眾感情的措施。近期,通過密集外交,安倍還試圖在日美安保條約之外,搭建複合型安全體系以遏制中國。
僅憑口頭言辭的變化,無法得出安倍對華政策轉變的結論,也無法真正改善兩國關係,為實現雙邊峰會創造條件。就此而言,安倍顯示的誠意還遠遠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