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我們是『兩岸不是人』,」台灣大學「陸生」洪鑫誠無奈地表示。
近日,《環球時報》刊登新聞稱,有赴台「陸生」被台灣情報機關「策反」,為台灣提供大陸情報。
自2011年台灣對大陸學生有限制開放學歷教育以來,三年間3000餘名大陸學生先後赴台。這些學生經常要面對的事情就是:被台灣人疑為「大陸探子」,又被大陸人指責「為台灣說話」。這次新聞,再次對陸生們造成了困擾。
「台灣說我們是共謀,大陸說我們是台謀,搞得我好亂啊,」陸生蔡博藝在臉書上的吐槽,不少陸生都有類似感受。
「學生容易成為政治博弈犧牲品」
台灣大學陸生洪鑫誠形容自己的各社交網絡平台被這則消息「瘋狂洗版」,他說,身為陸生,這個消息幾乎是個「驚爆彈」,「自然在我的圈子裡激起千層浪」。
他告訴鳳凰網,自己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感覺是「震驚」,然後又覺得發生這樣的事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很多人無法分開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他說,比如有個陸客隨地吐痰,人們就會認為大陸人都如何如何,然後以這種判斷去看待另一個可能完全不同的大陸人,「有些人不懂得因人而異的道理。」
他撰文說自己感到「憂慮」,在台陸生本來就極易引發爭議,現在「又要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了。
在風口浪尖的感覺並不好,經常陷入「裡外不是人」的困境。
「當初你漂洋過海,掏心掏肺也好,走馬觀花也罷,台灣對你,有太多難以接納的理由。將來你學成歸來,獨善其身也好,兼濟天下也罷,祖國對你,有太多半信半疑的借口,」他撰文如是稱。
他告訴鳳凰網,自己每次回到大陸與以前的朋友聊天,也不時會遇到尷尬的情況,「特別是提及兩岸政治層面的話題,不管我說什麼,他們常常都會認為我在為台灣說話,甚至有人說我是『親台派』,我就覺得納悶了,不是老說兩岸一家親嗎?」
「大家都很喜歡來台灣玩,但一提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就覺得好像還是兩家人,」這種感覺「挺尷尬的」。
「學生容易成為兩岸政治博弈的犧牲品,」他形容這種感覺「非常無奈」,這種感受,不少陸生都能體會。
「不論是大陸對於赴台生源的省籍限制,還是台灣對於陸生權益的限制條款,凡此種種,都離不開兩岸的政治背景,而學生只有接受的份。」
洪鑫誠說自己申請讀研時,兩岸就各有政策限制,「我認識很多很優秀的同學,就因為不符合種種限制而不能如願。這些事情你沒辦法決定,只能看運氣。」
根據台灣政策,來台陸生受「三限六不」政策限制,三限為「限制采認學歷校數、領域及招生總量」,六不是「不加分、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給獎學金、不能打工、不能考照、畢業後不能留台就業」。
洪鑫誠告訴鳳凰網,自己有一次有機會問前商務部部長、現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是否歡迎陸生回國從事兩岸關係相關工作?「我說陸生瞭解兩岸情況,應有獨特優勢。不過他只是說,我們對境外留學歸國人員是持開放態度的,但同樣需要通過競爭入職。」
洪鑫誠說,現在都盡量避免提及自己的身份。「一是覺得人出生在哪,拿哪國國籍,這些先天決定的屬性比起共享的理念和價值來說,並不重要,而每個人都有權去做出自己的認同和選擇;二是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複解釋,畢竟人被貼標籤是常有的事,而我不再樂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撕標籤的動作,告訴對方,也許你曾以為的在台陸生或中國人是那個模樣,但其實每個人都不太一樣。」
「兩岸關係的時代背景並無一夕改變的可能。然而如果我們能少貼標籤,從獨立的個體視角出發,便會看到全然不同的風景。因為『裡外不是人』的另一面,或許也有他們的兼聽則明,和超脫兩岸的樸素關懷。」
「躺著也中槍」
一名筆名為「陸生楠」的陸生,也在媒體上撰文稱,自己聽到陸生成為間諜的事情,第一反應是「還有這種事情啊?」
「也許是因為太過魯蛇(英語loser的諧音),在台灣唸書兩年多,還真的沒有遇到來『策反』我當間諜的人,」他自嘲。
因為身份敏感,陸生每每成為焦點話題,「每隔一段時間陸生便被兩岸媒體拿出來消費,而這些消費對於我們這些來唸書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沉重的壓力,」他說。
他在文章中說,在台灣這邊,從官方到民間對於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事物普遍抱有疑慮和擔憂。因此任何有關陸生的議題都被放進兩岸關係、台灣前途的框架當中討論,政治意涵遠遠超過議題本身。
很多陸生都表示自己「不想被貼標籤」,但「標籤卻早已像紋身一樣刺在我們身上,難以去除」。
「說好的兩岸交流從青年開始,現在卻變調為兩岸對立從犧牲青年開始。這對於很多當初對於台灣有美好想像的大陸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心酸的,」陸生楠說。
「真心希望兩岸的媒體可以對處於夾縫之間的陸生們手下留情,躺著也中槍是誰都不願意的事情,更何況是沒有話語權,卻還一直被當成箭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