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習近平講話再造官方話語體系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1-1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0日在APEC歡迎晚宴上的致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

據澎湃新聞網報道,習提起這幾天北京的環境,用說家常的方式講,「這幾天我每天早晨起來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氣質量如何,希望霧霾小一些,以便讓各位遠方的客人到北京時感覺舒適一點。」

「好在是人努力天幫忙啊,這幾天北京空氣質量總體好多了,不過我也擔心我這個話說早了,但願明天的天氣也還好。」習近平略帶幽默地說。

習甚至還主動提及了「APEC藍」。主人家招待客人,並沒有避諱問題。

「也有人說,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並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習近平說,「我們正在全力進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國都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夢中很重要的內容。」

澎湃新聞從電視直播畫面注意到,習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神色凝重。

而作為歡迎宴會會場的「水立方」,內部也用畫著青山綠水的背景環繞,似為另一種形式的宣誓。

之所以選擇「水立方」為會場,習作了解釋:「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

這段介紹精簡、通俗,但傳遞的意思並不少。「上善若水」,既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治國理政智慧,又表明了中國發展採取「利萬物而不爭」的態度。

這次宴會的致辭,習延續了一貫的短、實、新的語言風格。

習講話再造官方話語體系

2013年12月9日,《學習時報》刊發署名「文秀」的文章:《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風格及特點》。

文章概括了十八大後,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發表的「講話,包括大量的批示、演講、訪談和信件等」的8大特點。分別是:善於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同頻共振、凝聚共識;善於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語言深入淺出、解惑釋疑;善於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娓娓道來、觸及心靈;善於用極其凝煉、高度概括的話語提綱挈領、大開大合;善於用問題開刀,拿現象作靶開誠佈公、振聾發聵;善於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元素廣徵博引、縱橫捭闔;善於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大情懷、展現真性情;善於用可親可敬、平易和藹又從容淡定、沉穩大氣的肢體語言和語態眉宇傳神、靈動善融。

文章評論道,「這種語言風格和特點,充滿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對糾正領導幹部講話中的假、空、長等不良風氣,有很重要的意義。」

2014年1月20日,《學習時報》再發題為《糾正幹部講話「假大空長」陋習——習近平話語風格的實踐意義》的文章,署名也是「文秀」。

文章自帶的編者按寫道,2013年12月9日,作者在本報刊發了《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風格及特點》一文,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為了更好地引導領導幹部切實轉變話風,作者又撰寫了本文,以期有效糾正幹部講話「假大空長」陋習。

文章開篇寫道,「探究和總結習總書記講話的語言風格及特點並非最終目的,最終目的在於引導廣大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以此為方向、為標桿、為鏡子,對照檢查、習之用之,切實轉變話風,認真糾正講話中的『假大空長』陋習,構建起與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相適應、相符合的話語體系。」

《學習時報》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以黨政幹部和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黨唯一專門講學習的報紙。

2008至2012年,習近平任中央黨校校長期間,多次對黨政幹部提出改進文風的要求。

他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後,中央通過的八項規定中,就有切實改進會風文風的具體要求。

署名「文秀」的這兩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向各級領導幹部發出「再造官方話語體系」號召的使命。

「修改政治必得從改善語言開始」

中央和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改造官方話語體系,有一篇13年前的文章可以作為參考。

2001年2月,時任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的李書磊曾發表過一篇長達9000字的論文——《再造語言》,系統闡述了自己對於「黨八股」——這個世紀頑疾的研究。

李書磊寫道,黨八股雖然是一種頑症,幾十年間未曾斷絕,但細細考察起來,這其中還是有些變化與分別的。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內,黨內高層比基層的黨八股要少一些,體制中心比邊緣的黨八股要少一些。

他繼續寫道,毛澤東作為最高領導人最少黨八股,這是公認的事實,毋庸多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其他領袖與高級幹部的講話、文章也多有為人稱道者。

「或許,正因為毛澤東是一個過人的政治家他才會那樣迫切地關注文風與語言。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不僅是政治工具,還是政治本身。」李書磊如此分析。

「對於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一個民族來說,語言特別能體現他的質量、品格、氣象與氣數。」李書磊寫道,「你一張口就暴露了你是誰,想瞞都瞞不住。修改政治、改善生存必得從改善語言開始。」

在文章中,李書磊還對學院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近況做出了自己的觀察。

根據李書磊的觀察,作為社會文化的學院文化與大眾文化已經擺脫了黨八股的程式與語言,呈現出相當活躍、相當豐富的狀態,並且相互之間在全國乃至國際的層面上保持著無障礙的溝通、交流與論爭,從而更增加了它們的活力。

「當然,無論是學術論文還是文化工業也都形成了一些新的八股腔,但它們同千人一面的黨八股不再是一種東西,且學術界與文化界也在很迅速地生長著對這些新八股的批判、校正與免疫能力。」李書磊寫道,「應該說社會文化這種比較活躍的狀態是一件大好事,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提高中國文化競爭力、抵禦『文化帝國主義』的必由之路。同時它也是主流話語在思想解放運動中千呼萬喚的結果,它表現了當代中國的政治開明與社會進步,我們只能希望、推動它更加活躍而不可作他想。」

不過,李書磊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於主流話語的遺憾:在這種活躍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映襯下,主流話語常常顯出較為明顯的黨八股色彩,常常表現出一種自我封閉、自說自話的傾向,未能與紛至沓來、激盪不已的新思潮、新詞彙形成充分的交流與碰撞,並在這種交流與碰撞中豐富、壯大自己。

李書磊舉例,各級官員的公開言論常常是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的官樣文章,大報大刊的文字也常常蒼白貧乏、欠缺文氣與文采,常常是空洞的漂亮話而不是真正的漂亮文章。想起來真是冤枉得很,主流話語引領出來的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卻未充分地惠及主流話語自身。

其時,還是中央黨校一名「教書匠」的李書磊感歎,新鮮、深刻、真實的話語代表了執政黨的正心誠意,代表了執政黨理解世界、領導國家的能力,也是它團結社會、動員人民的力量源泉。

「如果一個執政黨因黨八股之困而減弱了其文化影響力並進而危及到自身與民族生存,那就應是它奮起從思想上與體制上反對黨八股的時候了。」李書磊說。

公開簡歷顯示,李書磊出生於1964年,河南省原陽縣人,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就考入北大圖書館學系,當時班上很多同學年紀比他大一倍,有「北大神童」之稱。

1989年12月,李書磊在北大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後就進入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工作,歷任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培訓部主任,校務委員、培訓部主任,校務委員、教務部主任。2008年起,李書磊開始擔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其時,習近平正是中央黨校校長。

李書磊領銜「閩三篇」探路

2014年1月,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的李書磊履新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自此,李書磊由學界轉入官場,同時也開始掌管一方文宣。

10月30日至11月1日,《福建日報》連續三天以頭版加二版規格,回顧報道了習近平福建工作往事,再現習近平在福建工作、生活的點滴,也對其治閩的思想與實踐進行了系統性總結。

這三篇報道不妨可稱為「閩三篇」。

這組署名「本報採訪組」的系列報道立刻引發讀者和網友的關注。

11月6日,《福建日報》官方微信發文,揭開「本報採訪組」神秘面紗,披露了該報「一號工程」的采寫全過程。

報道稱,今年春節一過,有關習近平在福建的紀實報道就成為了福建日報的「一號工程」,醞釀、策劃、溝通、協調。

習近平系列報道「整理出來的採訪內容字數達3萬多字,收集整理並閱讀的歷史資料、採訪素材有200多萬字,拍照、翻拍歷史照片幾百張。」

在揭秘文章中,李書磊的名字被兩次提及,一次是「親自倡議和策劃」,另一次是逐字逐句修改文章。

文章寫道:「今年4月,在李書磊的親自倡議和策劃下,福建日報啟動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專題報道,追尋和記錄習總書記當年在福建工作時推動各項開創性實踐的成果與效應。」

該文亦提及,8月1日,在軍委主席習近平八一前夕看望慰問駐福建部隊官兵之際,報社在頭版刊發《「我臨東海情同深」——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紀事》,這篇稿子李書磊親自到報社和蔡小偉社長一起參與稿子逐字逐句的修改。

通讀「閩三篇」,這組稿子語言平實、多短句、細節詳實,更有如「習近平與著名歌唱家彭麗媛結婚只辦了一桌酒席」等大量獨家的「料」和此前沒見過的照片。

文章寫道,1987年,習近平與彭麗媛在廈門結婚,只在賓館辦了一桌酒席,答謝同事好友。「晚飯後,我們4個人到他家裡坐坐,到了才發現,包括他們倆平時刷牙的2個杯子在內只有4個杯子,最後只好再洗2個碗當茶杯。家裡沒什麼準備,彭麗媛臨時花5塊錢到街上買了一些糖果分給大家吃。」曾與習近平共事的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金水回憶道。

這樣的細節在「閩三篇」中俯拾皆是。

文章寫道,1989年春節和1990年1月3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兩度深入九仙村,走訪慰問受災群眾。

第一次座談會就在村民鍾鄭英的新房裡舉行。那場災難中,她失去了10位親人。鍾鄭英聽不懂普通話,習書記握著她的手,讓她感到親切和溫暖。村幹部轉達了習書記的意思,希望她堅強,好好養育兩個孩子。習近平瞭解到她一家四口一年才收10擔糧,不夠吃,就吩咐鄉幹部給予解決。第二天,5擔糧食就送到了她家裡。

「閩三篇」的文風和李書磊在《再造語言》一文中表述的觀點相一致,更可視為地方官媒再造官方話語體系的一個嘗試。

官方評論的網絡化試水

再造官方話語體系的努力並不限於地方官媒。

11月1日,「依法辦好網站,講好中國故事」座談會在蘇州舉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主持會議並講話。

在講話中,任賢良提到,講好中國故事,最終的落腳點是要提高輿論引導藝術,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任賢良說,網絡空間的治理,決不僅僅靠「管得住」,更重要的是要傳播正能量,要唱響網上主旋律,需要培養千千萬萬個善「講故事」的高手,加強網宣隊伍建設,培養全媒體人才,扶持和推出我們自己的大V和話語領袖。

近來,官方評論在網絡上頻頻發聲,對於大事件從不缺席,且反映迅速。

10月28日,新華社發佈消息稱,軍事檢察院對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徐才厚涉嫌受賄犯罪案件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此前,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徐才厚黨籍,中央軍委決定開除徐才厚軍籍、取消其上將軍銜。

隨後,軍事檢察機關就查辦徐才厚案答記者問時披露,徐才厚於2013年2月確診患膀胱癌,已治療多個週期。

當晚,一篇署名為「謝正平」的評論文章《貪腐窮途路 強軍正當時》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這篇在中國軍網顯要位置「軍媒要聞要論」首發的文章稱,「才厚其人,出身普通人家,考取名牌大學,從軍幾十年,也曾敬業也曾勤勉,一級級晉陞至軍委副主席,最後因腐而敗淪為歷史罪人……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人道徐才厚是軍中『大老虎』,我言真正的『惡虎』,是他心中的貪慾。正是這貪慾『惡虎』掙脫了自律的牢籠,吞噬了做人的良心,吞噬了為官的底線,吞噬了軍人的操守,從而吞噬了他曾經擁有的一切。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侮,而被侮之。所謂咎由自取,大抵如此。」

這段敘述多用短句、語言凝練。用「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侮,而被侮之。所謂咎由自取,大抵如此」這樣大膽而又概括的句子對徐才厚的落馬直接給出評價。

據澎湃新聞瞭解,「謝正平」是解放軍報從2013年開始設立的一個筆名,寫作班子是根據題目特別挑選的,在寫作關於徐才厚案的評論《貪腐窮途路 強軍正當時》之前,對該選題已經醞釀了三四個月。

另有一名《解放軍報》資深記者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證實,「謝正平」系列評論是由《解放軍報》總編室、評論部、政治部、理論部幾個核心采編部門參與,而「謝」字採用「解」字諧音,「正」、「平」兩字即政治部與評論部的意思。「謝正平」的含義即「《解放軍報》政治部與評論部」。

此外,近期以來,人民網、新華網等眾多網絡黨媒中常常出現重要評論文章,署名皆是「國平」。

《廉政瞭望》借由有關人士之口稱,「國平」文章首發於互聯網,並在多家主流網站首頁刊載。從內容看,回應的是熱點話題與網民關切。署名「國平」,應該是取「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下屬相關機構組織的評論文章」之意。

署名「國平」的評論長則一千多字,短則數百字,短小精悍,用語直接,往往廢話少說,直擊問題核心。

比如在界定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坐標意義時,「國平」寫道,「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四中全會的諸多「第一次」,是對我們黨的法治信仰的全面展現,彰顯我們黨以法治為引領和規範的迫切實踐追求,共同標定了法治中國的新方位。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出自世界知名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中的一句名言。

香港「占中」事件發生後,「國平」更是頻頻發聲,直斥這一運動的違法性。

「國平」評論稱,更諷刺的在於,其言必稱「民主」,行必言「自由」,卻連民主的本質在於包容與協商,自由的前提在於不妨礙他人的自由這一基本常識都不遵守。

「國平」接著寫道,這種「民主」、這般「自由」究竟是誰的「民主自由」,這樣的場面就是他們想要帶給香港的嗎?

      責任編輯:文茜
習近平的成績單      [2014-11-13]
人民日報:「新設計師」習近平      [2014-11-13]
習近平與奧巴馬會談:望美方停止向台售武器      [2014-11-13]
揭秘習近平贈APEC領導人3件國禮      [2014-11-13]
奧巴馬兩天內見中國7常委      [2014-11-13]
中美元首北京會晤主要共識和成果      [2014-11-13]
APEC 上習近平妙語連珠      [2014-11-13]
習近平出席G20領導人峰會      [2014-11-12]
習近平批香港佔中違法 奧巴馬稱美國未煽動      [2014-11-12]
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      [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