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12月12日報道,國家公祭祭奠誰?如何參與國家公祭?誰又是第一個建議設立公祭日的人……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專訪了相關專家學者,對公眾關注的問題一一做出解答。
國家公祭祭奠誰?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今年7月6日上線的國家公祭網主頁,列出了七類遇難對像供海內外網民悼念。
既然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公祭時間也確定為每年的12月13日,為何公祭對像卻如此「寬泛」?
「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侵華日軍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不是全部。」作為國家公祭日設立專家組成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告訴記者,近代以來,日本帝國主義魔爪遍及中國各地,無數同胞遭遇殺戮。因而,專家組經慎重考慮後認為,既然是舉國公祭,應將更多的戰爭死難者作為對象。
讓人欣慰的是,今年2月27日通過的法案,明確公祭對像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朱成山表示,日本帝國主義染指我國,最早可追溯到1874年侵略台灣,此後一直到1945年宣佈投降,日寇在中華大地肆虐,燒殺擄掠,無所不用其極。其間被日軍屠殺的都應成為公祭對象。
如何參與國家公祭?
災難的歷史,理應成為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規格舉行國家公祭,更需全民一起參與。
自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在「萬人坑」遺址邊默哀,在「哭牆」前獻花;數以千萬計的網民,在國家公祭網和手機客戶端上,進行網絡祭奠。
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當天,又該如何參與?
朱成山等專家建議: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打開電視、廣播或網絡,隨時注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在警報聲響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報聲中肅立、默哀;關注公祭儀式的細節設計,領悟「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要義。此外,當天應盡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短暫的公祭儀式很快就會結束,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收穫銘記歷史的責任、振興國家的擔當。這是舉行國家公祭的要義所在。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張生表示,首個國家公祭日後,公眾更需加強對南京大屠殺歷史與我國近代史的學習,從歷史汲取教訓,獲取奮發的力量。
誰是第一個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人?
原全國政協常委趙龍是最先在全國兩會上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人。2005年3月,這份由49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提案,成為當年兩會的一個熱點話題。自此,關於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
然而,不為公眾所知的是,趙龍的提案,最先出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想法和委託。
2004年年底,趙龍參觀完紀念館後從朱成山那裡瞭解到,二戰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遇難國民。而我國作為二戰戰勝國,卻沒有類似的日子。「國家公祭的想法最早是朱館長提出來的,我想可以把這個寫成提案,到兩會上呼籲。」趙龍說。
在與趙龍交流前,朱成山推動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想法由來已久。
據朱成山介紹,1994年8月,他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受日本民間團體邀請赴日證言,在廣島和長崎,看到那裡對原子彈爆炸紀念的規模之大遠超想像,首相、各大黨領袖、議會議長等核心人物都參加,首相還發表簡短講話。「加害國日本尚且如此,我國也應該有這樣的紀念日?」朱成山不斷反問。
在朱成山的「謀劃」下,設立國家公祭日終於變成了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