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和歷史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建造歷史的標誌碑
據人民日報報道,1984年深秋,53歲的齊康來到位於南京江東門地區的工地,此時的他,已經接到任務: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圖1)構思設計方案。秋風秋雨中,眼望著奠基碑旁挖出的堆堆白骨,悲愴之情油然而生,「要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那場慘絕人寰的劫難!」
「1937年,我6歲,留守金陵大學管理校產的父親在大屠殺中險遭殺害,我則跟隨姨媽到浙江天台避難,親歷了日軍的轟炸。年齡雖幼,但國亡家破、顛沛流離之痛,從此深深記在了心頭……」在低沉的敘述中,白髮蒼蒼的齊康先生回頭凝望書架正中一個鏡框中的老人,那是先生的姨媽,清癯的面容、凝重的眼神。
「生與死」,是齊康在設計紀念館方案時要表現的主題,集中體現在墓地廣場「場」的營造:滿眼鵝卵石,幾株枯樹、寸草不生,充滿一種毫無生命氣息的蒼涼之感,象徵著「死亡」;鵝卵石邊,綠草如茵、生機盎然,象徵著「生命」。「建築是直觀的,但建築可以用環境、氛圍來隱喻和比興,留給人們深深的思考。」齊康說。
在墓地廣場亂石中,有一尊悲傷的母親塑像,母親頭髮散亂,四顧張望。「我設計這座母親像,是要表現劫後的母親在尋找親人,可親人已經不在了。這是發生在那個時期活生生的事實、悲慘的現實,後人永遠也不能遺忘!」
紀念館所在地北高南低,齊康順應地勢設計,在向西南的土地上進行構思,「生」與「死」即在此表現。紀念廣場不遠,是日軍大屠殺中「萬人坑」遺址,被闢為遇難者遺骨陳列室。整個紀念館一期,以殘損的牆壁圍合:入口處的牆上,用中、英、日三種文字雕刻著「遇難者300000」字樣;通向遺骨陳列室路上,有一段長數十米的遇難者浮雕牆,表現遇難者被侵略者虐殺的情景。
上世紀90年代,齊康先生繼續設計了紀念館二期方案,重點包括「古城的災難」大型雕塑、殘破的城門、十字形標誌碑、遇難者名單牆等。在二期設計中,齊康力圖用最簡潔的建築語言和雕塑體現造型意義,為此他選用了體塊錯位的手法:一顆怒目圓睜的死難者頭顱、一隻被活埋者掙扎的手、一截侵略者屠殺時砍斷的軍刀,一段彈痕纍纍的殘破城牆……「歷史事實是最珍貴的,建築的語言再豐富,也無法表述得盡。」齊康表示。
矗立在紀念館南端的巨型十字形標誌碑,當年曾幾易其稿,最終設計方案是一個有著南京大屠殺歷史元素的大十字架,上端刻著一排阿拉伯數字:「1937.12.13—1938.1」,即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的六周時間。標誌碑向北,是一尊巨大的和平大鐘,鍾架的設計一氣呵成,名為「倒下的300000人」:三根黑色的三稜柱代表「3」,上部用五個褐紅色的圓圈代表5個「0」,中間懸掛大鐘的梁設計成一個倒下的「人」字形,寓意南京大屠殺「倒下的300000人敲響的和平大鐘」。
「為大屠殺遇難者進行國家公祭,就是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牢記這段沉痛的歷史,更好建設我們的國家。」齊康先生表示。
台兒莊戰役女兵王書君
中國人要奮發圖強
成都市馬家花園養老院內的籐椅上,常坐著一位慈祥的老人。齊耳銀髮,蓋住了她逝去的年華,只有胸前掛著的「抗日英雄」勳章,依舊向人們訴說著她那不同尋常的青春歲月。
她叫王書君,今年95歲,是現今已為數不多的抗戰老兵中的一員。在八年抗戰中,身為在校學生的她毅然奔赴國難,成為一名隨軍護士,並參與舉世矚目的台兒莊戰役。
1937年,王書君考取了保定女子師範學校。就在她考上師範學校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王書君決心跟隨同班女生沿著鐵路向南方逃亡。後來,在別人推薦下,王書君來到後方醫院,開始學習基礎醫護知識。很快,她被分入第30軍31師的師部醫院,成為一名隨軍護士,並隨即與部隊加入到台兒莊的血戰中。
在那場舉世聞名的戰役中,日軍磯谷師團在飛機的掩護下,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兒莊猛烈進攻。中國守軍進行頑強抵抗,戰鬥打得十分激烈。
王書君回憶,當時每天有大量受傷戰士從前方撤下,同時有大量部隊開進前線,她和其他護士就在後方一個火車站內,對運輸回來的傷病員進行簡單包紮醫治。「重傷員太多,只能躺在火車車廂頂上,等待治療。有的就在悶罐火車裡,連窗戶都沒有。我們背著藥箱,挨個給他們換藥。」
王書君說,有的傷員傷口裂開疼得不行,一直在呻吟,聽著讓人揪心。傷員太多,醫治條件又十分惡劣,每天都有很多得不到有效治療的戰士去世。「有一次,我正給一位10多歲的年輕士兵包紮。開始我們還說著話,但很快,他就死在我的懷裡。」回顧這段往事,王書君忍不住抹起眼淚。
讓王書君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軍人的英勇氣魄。她回憶,有一位姓周的小兵,頭部包裹得只剩一隻眼睛,肩膀上的槍傷正在汩汩流血。傷情這樣嚴重,他還嚷著要返回戰場。王書君只好寸步不離地盯著他。但兩天後,這位小兵病情稍有好轉,便趁王書君拿藥的間隙跑回了前線。最後,這名小兵壯烈地犧牲在戰場上。收殮遺體時,他的眼睛圓鼓,始終無法閉上。就是像他一樣的無數中國人,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抗戰的勝利。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王書君表示,她是日本侵華罪行的見證者,她將會把自己在抗戰中的所見所聞告訴給每一個願意傾聽的人。王書君說,現在日本否認侵華罪行,那麼中國人就要肩負起奮發圖強的使命,「只有你強大了,才有力量讓侵略者正視我們,正視那段歷史。」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講解員
希望永遠沒有戰爭
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地標式建築——石雕檯曆上,鐫刻著這樣一段話:「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
這段話也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季寧每次為觀眾講解時的「開場白」。
「上學時不太愛學歷史,但當了講解員之後,不但要把相關的歷史知識背下來,還得瞭解得更多。」讓季寧難忘的一次經歷是剛參加工作不久,一位參觀者在聽她講解長城抗戰時問她某一位將領是怎麼去世的,季寧被問住了。此後,她在歷史上下了功夫,館內800多幅展覽的圖片,每一幅都仔細研究。季寧介紹,一次半小時的現場講解,她準備了近萬字的筆記材料。
來參觀的日本人越來越多
季寧告訴記者,在15年的講解工作中,她也一直在觀察著國內外參觀者對於這段歷史的態度。
「我剛參加工作的前幾年,一些日本參觀者只看侵華史實的部分,到反映中國軍民抗戰乃至勝利部分時,甚至會轉身離開。」季寧回憶說,漸漸地來參觀的日本人越來越多。「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12位侵華日軍的遺孤,以及日本駐華使節、日本的戰爭研究會等等,都曾來這裡參觀。」
這其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做籐原助男的日本戰犯。
2006年9月18日晚,籐原助男來到了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成為參加「勿忘九一八」撞鐘儀式的第一個日本人。1943年,22歲的籐原助男參軍來到中國,1945年在遼寧被蘇聯紅軍俘虜,1956年被中國釋放遣送回國。
那天晚上9時18分,隨著警報聲的響起,籐原助男面對著「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將頭低下,雙腿立正,雙目緊閉,在三分鐘的警報聲中,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我當時注意到,他的胸前別著一枚9字形的胸針。後來我通過翻譯瞭解到,他的胸針代表著日本憲法第九條———放棄戰爭條款。他用這樣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反戰和懺悔的態度。」臨別前,籐原助男通過翻譯轉告「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現在有些人不承認戰爭,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的兒子、孫子,告訴他們戰爭和歷史的真相。我願意為中日友好努力到最後,希望永遠沒有戰爭。」
我們需要一個日子祭奠英雄
如今,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從事變的歷史背景到東北淪陷,從日本在東北的血腥統治到林海雪原間東北軍民的抗戰再到東北光復、日本投降,9180平方米的展館內,7個展廳800餘幅照片、300餘件實物展品以及多組大小型場景、雕塑等共同展示了「九·一八」事變前後至抗戰勝利的歷史過程。
季寧回憶說,2000年夏天,曾任中共滿洲省委特派員的老領導韓光來博物館參觀,88歲高齡的老人走到第二個展廳的時候,就開始體力不支了,但堅持不坐輪椅,一直站著參觀完全程。「他指著牆上的東北抗聯眾多將領的照片對我說,其中好多人都曾經是他的戰友、親密的夥伴,他們犧牲了,他只能來這裡看看他們,又怎麼能坐著呢?」
「那幾年很多當年抗戰犧牲的英烈後代都在參觀時提到,由於不知道烈士的犧牲時間和犧牲地,他們除了清明節都不知道該什麼時候給先輩燒紙焚香,大家太需要一個特定的祭奠這些英雄的日子了。」季寧說。曾有一位60多歲的老大娘從黑龍江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尋找烈士父親的訊息,但最終沒有線索。無奈之下,老人接受了季寧的建議,面對博物館的國歌牆三鞠躬後離開,留下落寞的背影。
如今,510米長的展線,季寧每天都要走上幾遍,每次講解的時間大約為40分鐘。講解之前,她都會換上白襯衣,這代表著講解員們以最謙遜的態度面對歷史和英烈們。「如果說國家每年有一個固定的公祭日,那麼我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我的公祭日」。
留言簿
一小學生於「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留言:心情既沉重又振奮,沉重的是東北人民遭受了14年的苦難折磨,振奮的是最終我們奪取了抗戰的勝利。無論如何,這段歷史我們都不應該忘記。
@油菜花_姑娘:沉重的歷史需要每一位中國人刻骨銘記,血染的往事需要每一位中國人奮起努力,點起心中的火燭,捧起一束花,祭奠那些遇難的無辜百姓,讓我們在傷痛中崛起,攜手共築美麗中國夢!
@思行篤:在南京待了第六個年頭了,每次聽到警報聲都揪心地疼。國強則民安,要奮進。我也會教育下一代,世世代代要記住歷史。
@菊花市居民喬寶:對個人來說,忘記過去是快樂,對一個民族來說,忘記過去是背叛。南京大屠殺不能忘記,願死難者安息!
@武林一葉:不能忘卻的紀念日,不是記住仇恨,而是記住歷史,為了開拓和平友好的未來!
@長沙小白丁:死難者需要的不只是記憶,還有後輩的努力。
@91529528: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