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劉銳 成都報道)12月17日,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簡稱:減災所)聯合發佈:2014《中國地震預警事業發展與展望》藍皮書。系中國首個地震預警藍皮書。
我國地震頻繁 災害嚴重
當日上午,藍皮書的發佈會在減災所舉行,所長王暾博士正與記者交流,突然,裝有地震預警軟件的手機響起倒數語音播報,「地震了!」,博士拿起手機看了看說,「11點8分31秒,輕微地震,是雲南巧家」。
據藍皮書顯示,20世紀,全球共發生3次強震,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一次是造成23萬多人死亡的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另一次是造成24萬多人死亡的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本世紀前10年,汶川8.0級地震和玉樹7.1級地震奪去近9萬人的生命。
中國是第三個能預警地震的國家
汶川地震後,減災所已與157個市、州地震局或應急辦合作建立5030個地震預警監測站,構建2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震預警網,覆蓋6.5億人;在學校、醫院、辦公樓、社區等人員密集場所,通過手機、電視和地震預警專用接收終端為200萬人提供預警服務,並已預警了23次破壞性地震,在地鐵、化工、燃氣、核反應堆等重大工程領域開展示範應用,實現一定減災效果。這些工作的完成,使中國繼墨西哥、日本後成為世界第三個具備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地震預警核心技術指標(響應時間、可靠性)世界領先。
尋路地震預警服務民生
除了全面展現了我國地震預警發展背景、技術和應用現狀、應用風險控制對策,還探討了我國地震預警減災效果、政府購買地震預警服務、由企業提供地震預警服務、地震預警的專項法規應如何該界定等11個關鍵問題,供業界進一步思考;並寄希望科技、地震、應急等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大科普教育,積極響應「創新放在企業」、「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讓地震預警更好服務中國民生。
王暾博士表示,我國地震預警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地震預警服務模式的創新,有可能使中國地震預警技術和產品能夠服務全球地震危險區。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之前,對特定地區在特定時間段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判斷。「地震預警」則是指地震發生以後,在地震波傳遞過程中,對一定距離內特定的目標發出警告,以便在地震波到達之前,採取緊急應對措施。「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不相同的。首先,時間上不一樣,「預報」是在地震發生之前,而「預警」是在地震發生之後。其次,國家對地震預報發佈權限有嚴格規定,而地震預警信息發佈的相關配套制度還需加強建設。此外,「地震預警」相關技術關注度越來越高,但這種技術還存在預警盲區等短板,需要冷靜客觀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