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丹青、賀衛方。資料圖 【文匯網訊】1月24日,求是網刊發評論,題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裡?》。文章指出,抹黑中國正成為當下某些人的時尚追尋,一些教師運用他們手中的知識權力影響青年人,不斷地抹黑中國,文章點名了賀衛方、陳丹青兩人,稱「賀衛方在微博中大談憲政,陳丹青在其微信公眾帳號以《大家別去美國!一個愚蠢而落後的國家》為題,內容卻是對美國的過度美化,誘導效果可見一斑。」對此1月30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求是網點名賀衛方是「信號」嗎》,文章指出有人把求是網點賀、陳的名同「反右」時代的輿論特徵進行比較。對此需冷靜分析,「反右」不可能在中國重演。
全文如下:
《求是》雜誌下屬的求是網日前點了賀衛方、陳丹青的名,一些自由派人士看上去很擔心這是一個「信號」,因而聯手通過網絡進行反擊。如今被「官媒」「官網」點名被一些人當成「榮耀」,一些人則為此不安。有的人二者兼而有之。
「官媒」「官網」點名聲討自由派的知名人士,這是否真的意味著被點名的人將會「倒霉」?開始時挺像,後來被點名的人多了,又不那麼像了。如今的「官媒」「官網」已與過去不同,未必都是官方的聲音,只有黨報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才有那樣的份量。很多「官媒」「官網」做了面向市場的自我改造,也開始重視「抓眼球」,發聲尺度尚無明確的新標準。
賀衛方等人在輿論場很活躍,他們反過來被媒體點名批評,按說這是他們應當承受的。哪有只能他們搞批評,自己卻誰都惹不得的道理?
一些賀衛方的支持者認為求是網「很惡毒」,並且對批評賀、陳的文章作者徐嵐搞「人肉搜索」般的攻擊,很難說這種情況下徐的處境比賀、陳更輕鬆。
問題的焦點之一在於,求是網點賀、陳的名,有人把它同「反右」時代的輿論特徵進行比較。這讓一些政治傾向與賀未必一致的人也有所擔心。
對此需冷靜分析。我們認為,「反右」不可能在中國重演。一旦有這樣的苗頭,主流輿論斷不會支持。「反右」和「文革」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傷害太深了,它們留下的記憶刻骨銘心。
賀衛方等人如果只發表一些「錯誤言論」,他們大可不必有聯想到「反右」的焦慮。他們需要為其言論負責,這種責任所對應的是高校管理規章和相關法律。
目前高校正在抓宣傳思想工作,確保高校講壇不成為宣揚西方價值觀的舞台受到重視。這種情況下賀衛方等人的言論能否在高校平台上繼續張揚?這是個疑問。
圍繞這個問題存在不確定性,大概是真實的。客觀說,如果賀衛方等人在「憲政」等問題上堅持自己的觀點,以過去那樣的調子談中共歷史和中國政治的話,尤其是如果把這樣的價值觀帶到大學的講堂上去,那麼他們的言論空間受到約束是難以避免的。這符合中國現行政治的邏輯。
如果把堅持西方價值觀的政治主張看得高於一切,那麼失去大學教授職位或許算不上是了不起的損失。在美國的大學裡宣揚某些極端政見,大概也待不下去。這是一種選擇,某些後果在選擇的當初就不難預期。
當然,中國的大學裡仍有一些與賀衛方同樣價值觀的堅持者,是否應允許他們繼續保持在那裡的講壇,這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選擇。這個選擇看來並非快刀斬亂麻的性質,個別「官網」點了賀衛方等人的名,不能被解讀為事情已經確定。
如今一些隸屬官媒的網絡發佈平台成為輿論猜測「上頭意思」的神秘窗口。必須指出,這種猜測經常過了頭,搞得信息發佈者也無可奈何。「猜測滿天飛」顯然不是一個社會應倡導的現象,神秘主義成為不了透明社會的好夥伴。
賀衛方等人撞上了輿論及高校領域的新一輪治理,他們的處境有點微妙,這是明擺著的。但這種微妙的幅度究竟有多大,又有著一定的透明性。求是網點名批評他們,不意味著在這種微妙和透明之間給出額外的信息量。
國家在改革,社會在變化,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對於這些變動的態度,並進而選擇社會反過來對待他的方式。這當中的邏輯性很強,熱衷政治的人對此尤其應當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