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觀察者網報道,投資銀行高盛曾預測,印度GDP增速將在2016年趕超中國;不過,最新的數據讓預言提前變成了現實。印度中央統計局昨天宣佈,去年四季度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5%,預計2014-15財年(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增長7.4%,與中國持平。
但有些微妙的是,經此修訂,印度去年的GDP數字卻下降了1000億盧比。這下印度央行、印度財政部都被搞糊塗了。
印度表示,今後它將以市場價格而非要素價格作為衡量GDP增長的基準,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是用市場價格衡量GDP的。此外,基準年也發生了改變。經此調整,印度的GDP增幅已經與中國的相持平。中國去年的GDP增長7.4%,創24年新低,預計今年將進一步放緩。
印度這一亮麗的經濟「成績單」引發了多方質疑。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印度的較高官方增長數據是一系列調整的結果,包括將基準年從2004-05年切換至2011-12年。這些變化將2013-14年GDP增速從4.7%推高至6.9%,而上一年的增速從4.5%上修至5.1%。
那麼,為什麼基準年的變化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按照當年物價計算出來的GDP是名義GDP,包含了物價波動的因素。而實際GDP則是以某基準年的物價水平計算出來的。
考慮到2004年到2011年這幾年印度物價的變化,其GDP增速的大幅上調也就不足為奇了。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2009、2010和2011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10.9%、12%和8.9%。
總部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表示,調整基數後的GDP仍與「指向經濟持續疲弱的其它許多指標不一致」。雖然印度在最近一個季度的增速低於上一季度的8.2%,但這一結果仍「強勁得令人難以置信」,而且顯示印度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擴張速度超過中國。
星展銀行經濟學家Radhika Rao也表示:「今年年初以來,印度經濟增長確實已經走出低谷,可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大幅上修的數據與最近公佈的其他數據不符。」
其他數據顯示,2014年印度的月均工業產出在1.5%左右,遠低於2010至2013年期間4%的增速。1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顯露出放緩的跡象。
彭博社稱,印度強勁的GDP增速讓經濟學家迷惑。總部位於孟買的Axis銀行經濟學家Saugata Bhattacharya說,印度「看起來不像是增速達7.5%的經濟體。我們不是很明白這樣高的增長率,還需要多方核實。」
印度最大的工程和建築公司拿丁集團(Larsen & Toubro Limited)週一公佈了公司去年四季度的營收數據,由於低於預期,拿丁集團的股價大幅下跌了6.6%。該公司還將全年的營收增長預期從20%降至15%。
英國路透社稱,印度的經濟從數據迷霧中大幅增長。文章指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改變GDP算法讓分析師和政府的經濟顧問懷疑,這樣的經濟數據是否值得信任。
就在一周前,所有人還在擔心印度經濟能否在莫迪新政府的帶領下走出疲弱。在去年5月大選之前,印度的GDP增速已經連續兩年未能達到5%。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印度選民去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對經濟現狀感到不滿才將執政的國大黨趕下台,現在2014財年的GDP增幅被從4.7%大幅向上修正至6.9% ,國大黨可以喊冤說在它執政的那些年印度經濟增長得其實並不壞了。
路透社稱,雖然印度的統計師們改變了GDP的計算方式,更改了基準年,但是整體經濟體量的小幅萎縮還是破壞了這個美好的故事。
Oxus投資公司經濟師兼董事總經理、原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蘇爾吉特·巴拉(Surjit Bhalla)對印度中央統計局的新數據表達了質疑。巴拉上週六在《印度快報》撰文稱,新修訂的投資和政府支出數據尤其值得懷疑。
面對質疑,中央統計局表示,新方法更符合全球慣例,也更能反映經濟活動狀況。印度還努力淡化與中國的經濟增速競賽。中央統計局局長Ashish Kumar表示,兩者並無可比性,而且中國經濟規模是印度的數倍,「這又不是選美比賽」。
決策層疑惑
顯示快速增長的最新數據對於貨幣政策和印度政治潛在都具有重大影響,因為它們似乎表明,印度央行可能需要重新考慮隨著通脹下降逐步放寬利率的立場。
不過,迄今各方對於經濟數據的困惑如此嚴重,因此幾乎沒有人相信央行行長拉古拉姆•拉詹會因為這些數據而在一夜間變成一個貨幣政策鷹派人物。
經濟數據的疑雲也讓印度財政部長Arun Jaitley疑惑不已。他正在編製新的財年的財政預算。
Jaitley將在本月28日公佈2015-16財年的預算。市場普遍預期Jaitley將增加資本開支、減稅以提振表現不佳的製造業。
然而,新公佈的經濟數據讓Jaitley難以判斷財政刺激的規模。
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警告稱,財政政策不應當以新修訂的數據為依據,因為這些數據會「產生誤導」。
薩勃拉曼尼亞上周在《商業標準日報》上撰文,稱對一些「神秘的數字」感到困惑。「2013-14年是危機年份——資本流出、利率被收緊,還發生了整合——很難理解一個經濟體的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如此之高,加速幅度又這麼大,」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