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改革梗阻:難見誰不改革誰下台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4-13]

【文匯網訊】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落實的關鍵年。部分改革決策在中央到地方的傳導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梗阻點。改革落實過程中的梗阻點究竟在哪裡?是什麼原因導致政令有時落地不暢?半月談4月13日選取了部分地區在落實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案例,梳理出政令傳導鏈條上一些帶有共性的不暢因素。

「次決策」共識度和操作性待加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後,各地、各部門對會議決議高度認可和擁護,但對於總決策下的一些具體改革實施方案、操作規程,部分地方還存有一定困惑。

以國資國企改革落實情況為例,在中央明確大方向後,對改革的熱點、難點和敏感點,缺少相關部門答疑釋惑,以至於一些地方認識不到位,操作更是畏首畏尾。

南京市國資委副主任王浩康說,有地方認為國資國企改革是把國資做大、重組,有的則認為改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國資需要退出。北方某省國資委產權處處長告訴記者,三中全會決定公佈當晚,該市國資委領導就要求起草國企改革落實方案。「但我們的幾個副主任對究竟怎麼改還爭執不休,這方案怎麼寫?寫出來怎麼落實?」

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合一」是綜合執法改革的重要探索。然而,這一改革如今卻面臨重走回頭路的風險。曾經最早探索「三合一」改革並被全國借鑒的深圳市已經改回了食藥監隊伍單列。中部某省食藥監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中編辦精簡機構和編製的要求,省裡提出了食藥監、質監、工商基層執法人員「三合一」的改革方案,但一些相關部委希望保留自己在基層的「腿」和陣地,我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改革可能會成「夾生飯」。

再譬如公車改革,一名試點地區的基層幹部反映,自己平時去市裡匯報或到基層鄉鎮,經常幾十公里,「基層補貼最少,偏偏下鄉最多,這怎麼走好『最後一公里』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薛剛凌等專家認為,這反映出在落實中央總體戰略部署的過程中,次級決策的科學性不夠,需要通過更加現代化的制度程序安排,增強「次決策」層面的專業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改革要警惕「步調不一」

中央各部委與地方政府步調一致、齊心協力是保障改革措施順利落地的必要條件,而一旦「條」與「塊」在某個交織點出現阻滯,就容易導致整套改革政策落地困難。採訪中,「改革配套不足」與「上下銜接不順」是基層反映較為集中的梗阻因素。

上海是司法改革六個試點之一,但改革在最為關鍵的薪酬保障體系方面卻面臨困難。上海市政法委一位負責同志說:「此次司法改革關鍵在於使法官和檢察官『重其責,優其酬』。而目前在薪酬問題上怎麼解決上層沒有明確意見,有關部委說這事他們也解決不了。」

廣東省惠州市發改局局長胡建斌認為,改革的系統性還不夠,比如投資體制改革,發改委放權了,但環保、稅務不放權,這等於沒放。現在需要好好梳理一下。

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則遇到了下改上不改的問題,溫州金融辦副主任余謙說:「溫州作為全國金融改革試驗區,國有金融機構參與度不夠,積極性不高,只有少數銀行象徵性做了一些金融產品創新。」

除了各部門的配合問題,改革與原有諸多法律法規的矛盾成為另一個束縛。浙江省人大近期在全省各級人大代表中開展「查找不適應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條文」活動,共整理出4000多條意見建議,其中涉及法律的1800多條、涉及行政法規的近600條、涉及省地方性法規的1300多條。

國家行政學院辦公廳副巡視員范迪軍等專家認為,儘管中央一再強調改革要系統性推進,但在具體執行中「條」與「塊」的配合問題依然成為制約改革落地的關鍵因素。這需要進一步釐清各部門各級政府的職責,減少權力「交叉點」;還需要加強專職性的改革協調機構建設,引入非利益相關的專家資源,增強改革協調機構的開放性。

誰來承擔改革成本

一些基層幹部和相關專家認為,誰來承擔改革成本成為改革舉措落地的主要顧慮。

上海浦東幹部學院教授楚天驕長期跟蹤戶籍改革落實情況。她告訴記者,各地的農民工市民化研討會,除了徵求學術界建議,也向民間徵集了很多金點子,但一到基層就會發現行不通。比如到了區級層面,單是「誰來承擔外來人員的教育成本」就會引發各方扯皮。「中央在政策導向上非常明確,但成本誰來支付的問題不明確。」

財稅體制改革在新一輪改革中被賦予「牽一髮動全身」的地位。記者調研瞭解到,地方政府最關心的是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問題。但在財稅體制改革的路線圖中,「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關係,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因為難度較大被放在了最後一步。而實際上,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很多改革事項能夠落地的前提。

「解決好改革的成本分擔才能保證改革的落地效果。」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委辦副主任吳力舉了社會治理改革的例子,「我們轉移職能給社會組織,那是需要錢的」。

記者在安徽採訪時瞭解到,安徽在落實農村綜合改革中最頭疼的,除了錢還有人的問題。鳳陽縣一位副縣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省裡機關至少有70個局級單位,全省一年下發到基層的文件至少700個,這還不包括中央的文件和常規性文件。到了縣級,平均每天要落實6個文件,「5+2」「白加黑」也落實不過來。從省財政廳到基層掛職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張行宇說,掛職讓他深切體會到基層壓力非常大,資源非常少,「改革要尊重規律,幹部力量必須向基層下沉」。

「改革上,不改革下」氛圍尚未形成

改革落地各環節中人的主觀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基層普遍反映,這一輪改革的難點集中在「自上而下的公權力改革」,這意味著改革的執行者同時也是被改革者。改革執行者如果真正致力於推進改革,那麼部分客觀性障礙可以被創造性克服;改革執行者如果只是面上應付改革,那麼一切客觀性原因都會被放大成為落實難的借口。

記者在中部某省採訪時,不少地方幹部婉言拒絕,一位當地幹部坦言,改革難免觸動利益,一些幹部害怕「槍打出頭鳥」。

除了「不敢改」的心態,認為「改了沒什麼好處,不改也沒什麼壞處」的心態在基層並不少見。一些基層幹部告訴記者,「只聽說誰腐敗下台了,很少聽說誰改革提拔了,更少聽說誰不改革下台了」。

在內部動力不足的同時,改革的外部倒逼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偉等專家認為,這一輪改革既要注重功能性改革,也要注重結構性改革。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人大和群眾的監督作用,把改革的任務表和承諾書放在陽光下,讓全社會共同參與和督促改革落實,讓那些「懶改革」「慢改革」「假改革」的人「不能不改」「不得不改」。

      責任編輯:glory
北京豪車相撞 兩人均為無業人員      [2015-04-13]
外交官:國人在外違法 影響國家形象      [2015-04-13]
蔣潔敏今受審 對犯罪事實不持異議      [2015-04-13]
遼寧:一帶一路促海城專業市場升級      [2015-04-13]
改革梗阻:難見誰不改革誰下台      [2015-04-13]
哈爾濱打造國內至北美最短郵路      [2015-04-13]
中國整容業投訴多 10年毀20萬張臉      [2015-04-13]
南亞博覽會將植入米蘭世博      [2015-04-13]
重慶宗申2.5億收購加拿大港灣航空      [2015-04-13]
專家:海南島仍在向東南漂移      [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