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六大騙局」污染網絡生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6-12]

【文匯網訊】(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6月12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頒布一年。人民網日前推出的「你遭遇了哪些網絡失信」調查顯示,九成網民遭遇過網絡失信行為。網絡失信行為,主要集中在個人信息洩露、網絡謠言氾濫、電商購物欺詐、網上虛假廣告、軟件強制捆綁、婚戀網站違規6個方面。「電商購物」「移動通信」和「搜索引擎、互動社交」居網絡失信現象發生最多的前三個領域,「個人隱私被洩露」「發佈謠言,傳播不實信息」等現象高居網絡失信類別前列,網絡安全仍有不少漏洞待補。

身份證號遭洩露

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的收集幾乎無處不在,個人信息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超過95%的受訪者表示,遇到的移動通訊類網絡失信問題主要集中在「借助電信渠道,向用戶群發廣告等垃圾短信」「個人隱私被洩露」等。

北京的李女士,每天都會收到幾十條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有一次對方問我對理財是否感興趣,我說自己是高中生不懂理財。對方竟說您是1985年的,怎麼可能還上高中?說明我的身份證號洩露了。」

個人信息洩露給安徽的聶先生帶來更大損失。幾年前,從事裝飾裝潢的聶先生接到自稱電子商務部工作人員的電話,邀請他免費參加北京石景山一項活動。活動結束後,主辦方和他簽訂了一個付費服務協議,前前後後向他索要了30多萬元,最後人間蒸發。聶先生報了警,但問題依然未能解決。

2014年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報告顯示,我國網絡安全狀況總體平穩,但網站數據和個人信息洩露現象依然嚴重。我國多家知名電商、快遞公司、招聘網站、考試報名網站等發生數據洩露事件。12月,國內某著名交通購票網站遭受撞庫攻擊,導致包括用戶賬號、明文密碼、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等在內的13萬多條用戶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傳。移動應用程序成為數據洩露的新主體。

2013年2月1日,《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正式實施,為個人信息保護「保駕護航」。2014年10月,《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施行。司法解釋首次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範圍,加大了被侵權人的司法保護力度,明確了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程度認定等問題。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建議,用戶應謹慎對待各類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如註冊個人資料、填寫問卷等。對於洩露個人信息的行為要完善立法,加大打擊力度。

謠言讓人不敢吃

網絡互動社交產品的崛起加劇了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途徑更多,容易給社會生活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微信朋友圈盛行的各種養生偽科學、虛假尋人啟事帶來的危害尚淺,但有時也直接影響人們的切身利益。

調查顯示,受訪者經常遇到的互動社交類網絡失信問題中,「發佈謠言、傳播不實信息」排在第一位。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在北京購買的8份草莓均檢測出含有在某些國家被認為可能導致癌症的乙草胺。隨後,北京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相關部門對全市草莓市場展開抽檢,結果顯示,175個樣本都沒有檢出乙草胺。但「草莓有毒」的說法還是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感到了擔心。各地草莓銷售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近日流傳在微信朋友圈的「娃哈哈可口可樂的東西不能喝了,有肉毒桿菌」,也被證實為謠言。諸如此類涉及食品安全的消息,尤其容易被網絡用戶輕信。

高新民認為,網絡用戶接觸到的任何信息,都應該先通過搜索引擎查閱資料和權威媒體報道求證,不要人云亦云。政府也應引導網民不要輕信、不要主動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更重要的是,相關政府機構應該第一時間發佈權威的調查結果。

店家好評不靠譜

在網絡購物領域,圖實不符、誇大宣傳、以次充好刷銷量、刷好評欺騙消費者,是最常見的失信現象。調查中,超過96%的受訪者提及上述經歷。

3年前,李女士在國內某大型購物網站上購買了一條價格為1500元的項鏈,收貨時發現該商品竟與同事花12元購買的項鏈一模一樣,「肯定不值1500元」。考慮到投訴流程繁瑣且「氣不過」,李女士並未退貨或投訴,而是給出了差評,目的是警示其他買家。

段先生是賣家惡意刷好評的受害者。他曾在某購物網站購買了一款去疤痕精油,看中的是該商品有4000多條好評記錄。產品使用效果卻與賣家承諾完全不符,「我搜索類似商品,發現另外一款商品的好評竟和這款商品一模一樣,連照片都一樣。難道是同一撥虛假買家?」

高新民表示,這些虛假的銷售記錄和好評,不排除有支付勞務費的虛假消費者,更多不法商家則通過使用刷好評和信用的軟件實現目的。還有一類「網絡差評師」是同行惡性競爭的產物。消費者購物時要擦亮眼睛,不能只看好評率,要對信用度低而銷售記錄高的賣家多留心。

網上搜索被騙財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去年,北京的胡先生因難言之隱而選擇網絡求醫,在某知名搜索引擎中,他搜索到一家排名靠前的醫院,看上去頗為理想。與網站客服在線溝通之後,決定在該醫院就診。然而,胡先生最終支付的治療費,比該醫院起初承諾的治療費多七八千元,「認倒霉吧。」胡先生此後再也沒有通過搜索引擎來「求醫」。調查中,97.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遭遇過「搜索內容與結果不一致,搜索頁面充斥廣告」。

高新民並不贊成完全否定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機制,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搜索引擎平台應履行自身的監管責任。消費者通過搜索引擎獲取生活方面的信息,不能只看排名和廣告,也應該充分利用搜索功能,多方求證,瞭解詳情。

捆綁軟件難卸載

很多人都有類似體驗:電腦裡不知何時增加了很多奇怪的軟件,新手機中一些預置軟件無法卸載。這些捆綁安裝的軟件,除了令人不快,還暗含欺詐吸費、病毒木馬和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調查中,遭遇過捆綁軟件安裝的受訪者多達97.7%。

山西的王先生對這種捆綁行為深惡痛絕:「家裡電腦主要是爸媽用。老人不太懂電腦知識,有時候被強行安裝了病毒軟件,系統經常崩潰。」

目前,針對捆綁軟件安裝行為,某些電腦系統管理軟件推出了智能清理功能;手機應用商店中也出現了一些手機工具,可卸載預置軟件。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發佈的《軟件捆綁安裝法律規制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軟件捆綁安裝濫用的情況突出。如通過強制或靜默安裝軟件,欺騙或誘導捆綁安裝軟件,甚至強制用戶安裝並不需要的軟件,侵害了用戶權益和產業競爭秩序。

如何保護用戶權益不受捆綁軟件的侵害?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主任龔繁榮認為,目前用戶舉報此類行為時主要的障礙是取證較難,建議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讓商家證明沒有給用戶造成侵害。

婚戀網站設陷阱

快節奏生活使得大大小小的婚戀交友網站在國內風生水起,而用戶虛假註冊、網站審核機制缺陷損害了一些用戶的合法權益。今年2月以來,中央網信辦聯合有關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婚戀網站嚴重違規失信」專項整治工作,三個月時間裡已依法關閉128家婚戀網站,責令20餘家整改或停網整頓。這些問題婚戀網站,涉及未依法履行登記備案手續、備案信息虛假、惡意洩露用戶註冊信息、縱容用戶嚴重違規失信行為、傳播色情低俗信息等行為。

現年29歲的王女士來自遼寧,是婚戀網站失信的受害者。兩年前,王女士在國內某大型婚戀網站註冊為會員後,結識了一位資料顯示為某國企職員的成某。剛交往一個月,成某便開始以各種理由頻繁向王女士借錢,前後共計3萬元。兩個月後,成某突然人間蒸發,網站上的個人資料也被註銷。王女士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她沒有選擇報警,也未向婚戀網站投訴,而是註銷了婚戀網站賬號,「找對象還是不要在網上找了」。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認為,婚戀網站應該嚴格履行自己的審核職責,全程加強對會員資料的管理。

      責任編輯:Joshua
河北槍擊案犧牲警察追悼會今日舉行      [2015-06-12]
「六大騙局」污染網絡生態      [2015-06-12]
超市女主管舉報小偷遭割喉致死      [2015-06-12]
外交部回應如何說服美方遣返楊秀珠      [2015-06-12]
寧夏今年公辦高中取消擇校      [2015-06-12]
編「薄熙來案審判長自殺」謠言者被拘      [2015-06-12]
畢節4兄妹服藥死亡當地稱非因貧困      [2015-06-12]
北京天空昨現「高原藍」 或再持續3天      [2015-06-12]
遺物認領:一段再也無法開啟的旅程      [2015-06-12]
黃宏卸任廠長後首次公開亮相      [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