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國家文物局:長城殘損並非保護不力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7-02]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有媒體日前在河北省撫寧、盧龍、遷西等長城沿線縣市調查發現,一些荒郊野外的古長城面臨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管理等問題,保護狀況令人憂慮,並指出長城牆體消失比例為30%,長城正在「變短」。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萬里長城?長城保護的困難在哪?怎樣才能真正保護長城?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獨家回應本報。

「消失長城」並一定真正消失

問:關於近來媒體關注的長城「變短」、在消失,請問該如何正確理解長城的概念?

答:要全面理解、把握長城的保存現狀,應該首先注意到一些基本的概念:第一,不能簡單地將長城等同於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這些著名的長城節點或段落;第二,不能簡單地將長城等同於明長城或漢長城等某個特定時代的長城;第三,不能簡單地將長城等同於磚、石等特定類型的長城。長城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巨型的線性文化遺產,必須從「時間」、「空間」以及遺產構成等多個角度去理解。

「時間」角度。長城的興建、使用和廢棄,經歷了超過2000年的漫長過程。根據近年來的調查,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古人就開始修建這一偉大的防禦工程,長城的修建最終持續到17世紀中葉才逐步停止。因此,長城的修建不是一項單一工程,而是通過多個歷史時期開展的多次工程才呈現出當前的規模。而對於不同的長城點段,又因為歷朝歷代在疆域範圍、防禦需求、國力興衰等變化而屢有興廢。因此,很多長城段落僅在當時使用並維護過,朝代更替之後就被廢棄不用了。

「空間」角度。長城主要分佈於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與此同時,並非如大家通常所認為的,長城不是走向、層次單一的牆體,而是一個由牆體主線、擋馬牆、數道甚至十幾道邊牆以及烽燧線等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網狀的防禦體系。此外,封建時期的諸侯國還出於自身防禦需要在諸侯國與國之間修建了一些小範圍的長城。經過最終確認,長城分佈在404個縣域,總長度超過20000公里。

由於長城多數分佈在山地、河谷、荒漠、草原等各種地質條件極為嚴酷的地方,即便長城發揮重要戰爭防禦作用的年代,修築、維護長城也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往往需要一朝一代傾全國之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也正因為如此,長城一旦被廢棄不再使用以後,後世歷代也無力維護。

正是因為具有上述這些非常突出的特點,因此歷史上留存下來的長城在整體上呈現出比較複雜的面貌。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的山海關、八達嶺等等長城點段,其實只是明朝這「一個時代」長城中磚牆這「一種類型」長城的典型代表,而磚牆類型的長城僅佔到明長城總長度的不到3%。大量的長城,自其廢棄之日起就逐步殘損、破敗,並經過數百上千年的風化、破壞,最終呈現出我們今天看到的以殘損的遺址形態為主的長城遺存整體面貌。因此,這種殘損的遺址形態,並不是因為我們的保護工作不力造成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逐漸形成,是長城的歷史形態、自然形態,也是客觀形態。

需要說明的是,在開展長城資源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對長城的保存情況進行了細緻調查,並根據現存程度劃分為「保存較好」、「保存一般」、「保存較差」、「保存差」和「已消失」5類。其中,我們這裡設定為「已消失」的類型是特指現在地面之上遺存部分已經不可見,只能大致分辨出走向和佈局的那些長城。

換句話說,「已消失」的長城牆體其中絕大部分都沒有真的消失,而只是隨著千百年來人類活動導致地面不斷抬升,最終被掩埋在現在的地面之下了。這是一個田野調查的分類方法,與公眾所理解的「消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缺人缺認識成最大問題

問:對於長城保護,還有哪些突出存在的問題?

答:當前長城保護管理最重要的矛盾:一是長城遺存分佈範圍極廣,而與之對應的是基層文物保護力量的薄弱。不少文物資源豐富、邊遠貧困市縣的文物工作人員數量在5人以下,文物經費以千元計,日常巡查都存在困難,更不用說開展科學保護和執法督察等工作;另一方面,當前各級政府和公眾對長城的認識、保護意識和認識不夠,因基礎設施建設、採礦、城鄉建設活動等導致的破壞事件屢有發生,有的地方將長城保護片面地理解為「恢復完整原貌」和旅遊景點過度開發,不尊重文物保護理念和工作規律,制約了長城保護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問:長城保護工作現狀如何?

答:長城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1987年,長城成為我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長城保護條例》,這是我國首次為單項文化遺產保護立法。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組織實施資源調查,理清長城保護家底。2007至2010年,國家文物局與國家測繪局合作開展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各省級文物部門組織專業力量組建了省級長城資源調查機構,1295名專業技術人員在3年多的時間裡,採用考古學科學方法,結合現代測繪技術,對我國各時代長城資源進行了全面、細緻的田野調查。根據調查成果,認定了我國各時代長城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各類遺產超過4萬處,分佈於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區),掌握了長城保存狀況第一手資料。

二是抓緊夯實基礎工作,規範長城保護管理。國家文物局正在開展長城資源數字化、信息化工作,建立長城資源數據庫和管理系統,保存珍貴調查資料,推動長城精細、動態和實時監測管理。

三是全面推進重點工程,改善長城保護狀況。國家文物局指導長城沿線各地按照輕重緩急原則,逐步實施長城保護維修、環境整治、展示利用工作,以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金山嶺明長城等對公眾開放的長城重要節點、段落為工作重點,著力消除長城安全隱患,確保文物和遊客安全。近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8億元,啟動實施長城保護項目超過150項,湧現出一批嚴格按照世界遺產標準、科學保護長城的成功案例。

四是加大執法督察力度,嚴肅查處違法案件。2009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已督察督辦涉及明長城的違法案件20餘起,堅決糾正破壞本體、違法建設、改變體制、過度開發等違法行為。

問:更好地保護長城,可從哪些著力?

答:國家文物局將在長城保護領域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編製長城保護下一階段工作計劃。開展長城保護工程檢查驗收工作。繼續科學推進長城文物本體保護維修工作。加強督察監管力度,遏制人為破壞。

在長城本體保護維修工作上,長城已經處於自然殘損且較為穩定的遺址狀態,突發性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對長城本體威脅仍很突出。針對這一特徵,國家文物局秉持「本體搶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的長城保護維修目標,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堅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進行長城保護維修,避免盲目修復長城造成歷史信息的破壞,妥善保護長城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同時,將重點做好長城載體地質、水文環境因素勘察、評估,並採取措施優先解決直接影響長城安全的重大環境問題,確保長城安全。

      責任編輯:吳筱惟
國家文物局:長城殘損並非保護不力      [2015-07-02]
雲南昆明學院淘寶「出售」畢業生      [2015-07-02]
羅援倡九三閱兵建「不死方隊」      [2015-07-02]
陝西清澗安監局長在酒店內與女子曖昧摟抱      [2015-07-02]
小鴨子在同伴死去後迷戀上照鏡子      [2015-07-02]
勝利日大閱兵空中方陣曝光:轟6K武直群現身      [2015-07-02]
屈冬玉任農業部副部長      [2015-07-02]
習近平就印尼軍機墜毀致電慰問印尼總統      [2015-07-02]
深改組:幹部損害生態環境終身追責      [2015-07-02]
李克強:中國有能力保七      [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