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Google地圖方便好用,新設「時間軸」功能,讓用戶回看自己何月何日曾到訪何處,卻令網民驚歎行蹤遭紀錄。足跡數據值錢,商家自不放過,讓你回顧過去,又打甚麼算盤?
用戶可編輯刪除地點紀錄
據香港經濟日報7月27日報道,「Google Maps」已是不少人的必備App,不單一按就可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又會為用戶籌劃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路癡也不用愁迷路。若再為你紀錄過往曾到訪地方,是否更好?近日加設的時間軸(Timeline)功能,透過用戶手機開啟的定位功能,紀錄用戶曾到訪之地,詳細列出日期、時間、地點,連路線亦會顯示出來。
Google指,此功能好處多,可讓用戶重溫回憶,如按下指定日期,可知道那天曾去過哪些景點,或忘了一間有趣餐廳或酒吧的位置,也有助尋回,又指紀錄只會讓用戶看到,用戶可編輯紀錄,包括刪除部分地點的紀錄,或一天、一年甚至所有紀錄等。
時間軸像日記般紀錄足跡,但並非就能得到網民讚賞,反而部分網民對私隱問題甚憂慮:我們的每步每足跡,原來早已遭紀錄?去年此日在哪裏、搭車還是行路,自己尚且不會記得,但Google卻能一一告訴我們,豈非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
用戶足跡 Google不會放過
在網絡時代,近年已有不少專家提出「私隱已死」(Privacy is dead)的說法。無論是上載過甚麼相片或帖子、網購甚麼產品等,統統有紀錄,Google紀錄用戶足跡的行為,也可說變得不足為奇、見怪不怪了,反而打著讓大家重溫回憶的旗號,更是把紀錄足跡的行為變得合理化,為大家提供「方便」。
事實上,就算不設回顧功能,我們去過甚麼地方的資料,Google也不會輕輕放過。這些足跡大數據,從來都是商家的目標,哪些餐廳、百貨公司最多人到訪?最能夠吸引年輕顧客?甚麼日子最多人?顧客平均光顧的次數又是多少?皆有助於不同商家仔細分類不同客群,訂立宣傳策略,如知道熟客的特性,可提供更多優惠刺激他們再消費,又或瞭解只光顧一兩次、或不曾光顧的客人行蹤習慣,也可有更佳策略,如在甚麼地方設置廣告、應提供哪些優惠等。
若然這些數據可賣錢,Google又怎會放過?Google若能按廣告商的需要,安排相應的廣告,出現在目標顧客的螢幕前,自然可令宣傳效益更明顯。實際上,Google讓用戶編輯自己的足跡紀錄,固然是讓用戶有刪除自己足跡的選擇,但是否就真的保障了我們的私隱?若我們編輯紀錄,例如刪去部分自己不打算再光顧的商店、留下自己喜愛的商店,這個編輯行為,其實或亦進一步反映了我們的喜好。
刪除紀錄 同樣反映喜好
若不想讓他人「看穿」自己的足跡、喜好,較佳的做法是刪除自己的所有足跡紀錄,甚至從一開始就停用定位紀錄功能,減少他人紀錄自己行蹤的機會。
在科技發達年代,網絡功能層出不窮,但背後的私隱風險,其實亦愈來愈多。Google既掌握我們不少資料,但其他社交網站如Facebook等亦一樣,如我們愛在fb打卡,趁機發佈自己的心情留言,玩個不亦樂乎。但其實不亦是把自己的行蹤一一上交?
更甚的是,隨著功能愈見發達,對我們的瞭解愈深入,不只是個人資料、政治取向、性格等,更甚是身體數據,近年流行穿戴裝置,配合網絡app,標榜為我們量度血壓、運動量、燃燒卡路里,分析我們的身體狀況等,我們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等,亦一併紀錄,最終這些數據會交到誰人手上、如何使用,我們亦難以得知。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在網絡年代,平價甚至不收錢的方便服務,多不勝數,但背後總有代價,如收集我們的數據圖利,要平衡方便與私隱,我們便不能忽視問題,哪些app或功能會拿到自己甚麼資料?如何設定可保障自己私隱?是否要定期刪除留在網站的私隱紀錄?為保障自己,這些工夫便不能偷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