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國內消費者到日本買大米、打醬油已經成為焦點話題,尤其是這些產品背後的「中國製造」四個字更顯得刺眼。
出口食品內銷探路也正在進行時。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記者9月23日在「2016年度供港生鮮招標發佈會」上了解到,首批招標的200億元供港生鮮產品將在明年投放國內市場。
中國國際貿易協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許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部署,建設公共採購平台,並在國家認監委註冊部及廣東省檢驗檢疫局的支持配合下,赴廣東等地對出口企業開始了系統的調研工作,針對出口優質產品回歸難的諸多問題,中心提出以供港生鮮為突破點。
200億供港生鮮明年投放內地
出口轉內銷其實面臨很多體制機制難題,食品領域也不例外。而供港生鮮進內地則開啟了一個有益探索。
前述200億生鮮產品覆蓋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調味品等,包括北上廣深及長三角、珠三角的60萬居民有望首先享用。
據了解,今年以來,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認監委)積極組織開展了出口食品企業的內銷轉型調研,了解企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提出通過認證為突破,綜合發揮質檢優勢手段,實現同線同標,激活中高端市場,實現同質同價。
國家認監委註冊管理部副主任何小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幾年來,由於外需不足,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經營面臨嚴重的困難,舉步維艱,急需開拓國內市場。
他說,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市場消費水平的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並有佔領中國高端市場的態勢,與國際接軌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有責任和能力代表中國製造與國外企業打好主場比賽。
許京也介紹了供港生鮮進內地的運作過程,3月底商務部舉行座談會,正式提出建立公共採購平台,全面系統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5月25日在廣東江門全面調研,調研企業存在的困難,到7月9日就設立了供港交易平台。
許京表示,去境外買奢侈品無可厚非,連醬油這樣的基礎消費品都要去境外買,我覺得,對我們自己國家同類的企業和產品來說,是一種諷刺,對國家來說是一種恥辱。
作為平台負責人,他表示,該平台要做的事,是在確保滿足香港供應的前提下,擴大生產規模和供應商數量,以相同的標準和生產線生產出更多符合供港標準的生鮮,供往內地,使供往內地的生鮮食品真正與供往香港的食品一樣享受同等質量和同等價格,真正做到「同標同線、同質同價」。
將複製供港監管體系
一直以來,供港生鮮就是品質與安全的代名詞。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週一岳曾表示,供港食品在港抽檢合格率已經達到99.999%。
並且這些食品價格也並不貴。根據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6月10日到14日對香港市場食品零售價格的監測,在調研的12項生鮮產品中,除西蘭花略高於內地同期某知名電商非促銷售價外,其餘11項供港食品價格皆優於內地電商售價。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每一個城市的消費能力都不比香港差,消費者不缺購買力,缺的是正確的引導以及有質量保障的產品,「價格問題不用過分擔心,保障食品質量才是這個平台能否順利運營的關鍵。」
食品出口轉內銷最關鍵的一部分則是兩地監管體系的差異,據記者了解,客觀上供港標準與內地QS標準總體差異並不大,供港產品之所以長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於國檢強大、持續、有公共財政保障的監管體系。
何小群說,下一步國家認監委將落實對出口食品企業和相關認證活動的監管職責,繼續支持相關公共交易服務平台將採信出口備案註冊作為保障,實現供港內銷產品同質同價,發佈同線同標。
許京表示,複製供港監管體系,在保持同樣監管力度下,產品採取了「就高不就低」的商品採購原則,充分尊重消費者選擇更好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