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福建宣傳部長李書磊執掌北京紀委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1-04]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北京日報社旗下微信公號「長安街知事」1月3日深夜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批准:李書磊同志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員、常委和市紀委書記,葉青純同志不再擔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委員和市紀委書記職務。

李書磊與現年64歲的葉青純屆齡卸任不同,接棒者李書磊的亮相讓人頗為意外。在此次任職之前,李書磊並無任何紀檢系統工作經驗。

官方簡歷顯示,李書磊(1964.1)是河南原陽人,研究生學歷,教授。此前擔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李書磊曾長期在中央黨校工作,歷任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語文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社會主義文化教研室主任、教授,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等職。

2001年5月,李書磊出任中央黨校校委委員、文史教研部主任,此後又先後擔任過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培訓部主任,校委委員、教務部主任等職,並於2004年2月到2006年1月間在西安掛任市委副書記。

2008年12月,李書磊升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兼教務部主任。

2009年12月,李書磊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後於2014年1月轉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並工作至今。

公開簡歷顯示,現年64歲的葉青純(1952.4)是黑龍江綏化人,1968年11月參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班法學理論專業畢業,經濟學學士,經濟師。

葉青純早年在黑龍江工作學習。1988年,葉青純調任監察部二局二處副處長,正式進入紀檢部門工作,此後在監察部、中央紀委辦公廳工作多年。1999年11月,葉青純出任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主任。

2003年,葉青純調任中央紀委駐最高人民檢察院紀檢組組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2006年後,葉青純先後擔任河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北京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新聞鏈接:李書磊14歲上北大 曾被稱「神童」

另據澎湃新聞報道,離開北京兩年後,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重回北京。

這一次,他接下的是北京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的擔子。在此次任職之前,李書磊並無任何紀檢系統工作經歷。

1964年出生的李書磊上一次離開北京前的職位是中央黨校副校長。他曾在這個副部級的職位上待了6年。

在這6年裡,李書磊幾乎沒有接受過媒體採訪,「他的低調,是任何場合的低調,絕非刻意掩飾」。

他的部下給出了6個字評價:嚴謹、低調、務實。

14歲那年,也就是1978年,李書磊考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系,之後又在北大中文系拿下碩士、博士學位。

相比大多數同齡人,他要早上4年進大學,「神童」之名由此而來。

李書磊有一次對「神童」之名進行瞭解密:「我小學時連跳兩級。跳級是因為在班裡學的東西我大哥在家裡都教過我了,聽課沒意思, 就逃學。逃學被老師逮著,我就裝病,裝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師告狀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讓我跳級,跳了級,課都是新的,都不會了,就不敢逃學了。」

讀小學時,李書磊並不是一個討老師喜歡的學生。

這點李書磊後來自己也承認:「老師不喜歡我,還老整我。我被同學評上『五好』學生,老師卻把我『拿』下了,我覺得很受傷害,天昏地暗。」

李書磊曾自稱「小孩兒裡的文人」。

他上小學時的那個大隊叫破車莊,一個大隊有好幾個自然村,所以同學們來自不同的村子,兩撥小孩兒見面就大聲咳嗽,誰咳嗽得厲害誰就是爺爺,因為老爺爺們都咳嗽。往往見面咳嗽之後就陷入混戰。

李書磊並非打架主力,一般只出主意,故自稱「文人」。

「文人」李書磊兒時生活也不全在「刀光劍影」中虛度,李書磊最愉快的事情就是自己能看很多書。

「我把家裡的書都看了一遍,《林海雪原》《西遊記》《紅樓夢》,能找到的我都看。當時我最喜歡《西遊記》了,看了就學孫悟空,撅斷我們家後院的小樹,把皮剝了,當金箍棒。」彼時,過日子受窮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們總能自尋歡樂。

生於1960年代早期的孩子常常被人們視為幸運兒。

「文革」狂飆突起時,他們還小,受到的衝擊不大,也不用像他們的哥哥姐姐們一樣,早早地就上山下鄉了。

等到他們大了些,接受完高中教育的時候,1977年,高考又恢復了,成績好的農村孩子就可以考入大學,畢業後進入各個領域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1964年出生的李書磊都趕上了。

1978年,14歲的李書磊參加完高考後並不作多想,乖乖回家幹活。一天,他正在黃河灘上放羊,他姐姐拿著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去找他,他在看到通知書的那一剎那,把羊鞭狂甩進黃河,「當時就想,這下子終於不用放羊了。」

為什麼選擇北大?李書磊後來解釋過。

「在考大學之前,我在人民日報上看見一幅照片,是北大中文系工農兵學員高紅十和她的同學在討論長詩《理想之歌》的寫作。高紅十與《理想之歌》,我當然仰慕得很,但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詩,也不是詩人,而是他們圍著的那張桌子:桌子有光可鑒人的桌面,他們的影子映在上面,在我眼中,那太漂亮了,太高級了。這桌子極大地打動了我,使我對北京大學產生了強烈的嚮往之心。」

李書磊的本科並不在中文系,不過,他的碩士和博士都選擇了文學作為自己的專業。

李書磊和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同為1964年人,但1983年,孔考入北大中文系本科時,李已經是中文系碩士一年級學生了。

換句話說,孔算得上是李的嫡系師弟了。

孔慶東在一篇《北大博士李書磊的怪異風采》的文章中寫道:「李書磊在當今的青年學者圈裡,屬於少年得志、官高爵顯的一位,我等文學青年皆以師兄事之。事之是事之,然而在感覺上,李書磊卻怎麼看也並不像個師兄,連師弟也不像,說得冒犯一些,倒有點像師外甥——即某位師姐的高徒或者令郎也。」

孔慶東還記得,剛上北大不久,班主任溫儒敏老師說:「你們不要那麼狂,今晚我帶一位研究生來給你們介紹學習經驗。」

到了晚上,溫老師領著一個白白胖胖的大孩子來了,說:「這就是你們的李書磊大哥哥。」

大家頓時好奇心起,心想別是溫老師上中學的兒子吧。一交談,「才知原來李書磊跟我同歲,但比我早四年上大學——他是少年大學生」。

李書磊和那些「老三屆」同班,班裡有的同學比他年紀大一倍,還有的女同學是帶著孩子來上北大的,孩子的戶口就落在他們班上……

師弟孔慶東回憶,「年輕的李書磊很受男生嫉妒,也很受女生那個,但他似乎渾然不覺。他甚至不覺得自己年輕,他真的以一位兄長的態度給我們介紹北大的掌故,介紹他的研究課題。」

當時李正在研究20世紀80年代「青年作家群」的問題,他講得興致勃勃,眼鏡後面的小細眼睛笑瞇瞇地看著簇擁在他身旁的幾個女生。

「他不知道,坐在遠處的男生才是認真思考他的課題的,坐在近處的女生則大都是心懷叵測之徒。」孔慶東有點戲謔地寫道。

北大十年,同學們也教會了李書磊很多東西。

他們大都是高中畢業後闖蕩過一陣子的人,工農商學兵五行八作的人都有,他們帶給李書磊的簡直是一部中國社會史。

李書磊後來談起這段歲月,「同學們的經歷與見識使我很快擺脫了中學時代通過報紙、課本認識世界的偏狹,加上當時正如火如荼的思想解放運動,我的思想與心智在不斷的驚愕中進步。」

畢業後的李書磊走了一條堅定的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984年碩士畢業後,李書磊被分配到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任教,兩年後,他又重返北大中文系拿了一個博士學位,之後又回到了中央黨校任教。

自1989年12月起,李先後擔任中央黨校語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學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培訓部主任,中共中央黨校校務委員、培訓部主任,校務委員、教務部主任。

其間,他還曾先後赴河北青龍掛職縣委副書記,赴陝西西安掛職市委副書記。

2008年12月,年僅44歲的李書磊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官至副部級。其時,中央黨校校長是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

儘管身居高位,在中央黨校同事心目中,李書磊還是習慣於用學者的語言與周圍人討論問題,而非官員的語言。

他通常的講話,只對一個問題進行學理分析,同時又能與黨的重大理論聯繫起來。

李書磊常常說:「講話不能講滿,要留有餘地。」

這個「餘地」,不是出於做人的油滑,而是「他認為在你不能窮盡和掌握所有分析材料的時候,應該有學者的嚴謹,說滿口話不是學者應有的態度」。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是李書磊在中央黨校具體分管的部門之一,在該部一位教師的印象裡,李書磊幾乎不喝酒,一般也只參加他分管領域的外事活動,他有著學者的嚴謹,但也有文人的幽默。

有一次,一位外國友人來參訪黨校,送了李書磊一樣類似於當地土特產的東西,李書磊端在手裡就問:「這個是吃的東西,還要交公嗎?」

這位教師還記得,每次黨建部青年教師的讀書會,李書磊幾乎都會來參加,不僅僅是聽,還會自己講。

「我們都很佩服他這點,雖然是文學專業出身,但他對政治學領域也有自己的學理思考。他往往從政治哲學的高度,能夠把我們的觀點包容進去,」這位教師說,「他的見地就是能把年輕教師吸引住。雖然早就知道他有『北大神童』稱號,但仍然會被他的超然稟賦折服。」

曾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提出中央黨校要成為一流學府。

習近平說,「一流學府」要體現在一流的教學和科研、一流的人才和隊伍、一流的硬件和基礎設施、一流的管理和服務、一流的風氣和人文環境五個方面。

李書磊對此有自己的思考。他經常對教師們說:「外界評價中央黨校的老師講話敢講,我更希望外界說我們的老師很有學問。」

李書磊喜歡和年輕人聊些輕鬆話題,甚至不惜爆光一點自己當年的糗事。

比如他在北大讀書那會兒,如何當同學電燈泡的故事。李回憶說,那次當電燈泡最大的收穫就是吃了有生以來最香的一頓水餃。

他雖然允許年輕人犯些小錯誤,但該嚴格的時候還是很嚴格的。

有一次,一位年輕教師在說自己這一年發了多少多少文章,李書磊正好聽到,馬上指出:數量不是關鍵。

另外一次,一位年輕老師恰好發表了篇談石家莊的城市建設邏輯的文章,李書磊注意到了,專門找到那位年輕老師說,「你那個觀點不一定對,我們好好聊聊。」

李書磊對青年學者的關心還體現在生活上。他拿到經費首先會向青年學者傾斜,他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最優秀的人到了我們黨校,如果我們不給他們機會,不關心、不培養他們,這是極不負責的行為,甚至是損陰德的事。」

話語間份量已經很重了。

李書磊的學問在學界一直頗受好評。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李書磊閉戶讀書,寫出了一系列重讀經典的好文章。

那個時候,「李書磊」三個字堪稱如雷貫耳,他的《為什麼遠行》《雜覽主義》《重讀古典》《文學的文化含義》《我觀世音》等一系列書籍,不僅引起學界的注意,更在全國擁有相當可觀的粉絲讀者。

至今,豆瓣讀書上關於《重讀古典》一書的討論中,仍然可以看見有年輕讀者評價:「讀一下他的文章,我們就會知道李書磊的判斷是多麼深刻。」

1989年到1991年這兩年間,李書磊曾在北京西郊賃屋而居,不問世事,只在窗下苦讀古書。

「讀到感動之處,就特別想找人聊一聊,但沒有人,我就把心得寫成札記。有一天傍晚,我走出家門,門外正紛紛揚揚地飄著大雪。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艾青的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站在雪地裡,不知為什麼,我竟淚流滿面。」李書磊說。

後來,李書磊把這些讀書札記整理發表,寫了一系列重讀古典文學的好文章,也就有了1997年的《重讀古典》。

李書磊從不否認自己著書是出於一種情感需要。「人過了25歲,滄桑感就有了,漂泊感也有了。年輕的時候,憑青春力量四處闖蕩的那個階段結束了,情感的浪漫主義也結束了。這時候,就特別需要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情感的皈依。追根溯源,對於國土的情感,對於中華民族的情感,包括對於中國經典和漢語的情感,才是我們真正的精神寄托。」

這種情懷在孔慶東的文章中也得到佐證:「每見書磊,他總是號召大家埋頭讀書,為國效勞,一副『龍頭老大』的氣派。」

李書磊曾自稱最敬佩白居易。

他認為,白「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用佛家的無差別心洞見人生,他避免了人們常用的那種等級偏見」。從《琵琶行》到《長恨歌》,白居易不僅體察了下層的苦難,為歌妓的遭遇而濕了青衫,也還給了帝王「人」的角色,同情作為一個帝王內心的痛苦與無助。

李書磊說:「這入骨三分的傾訴使我們對無限的人生肅然起敬,我們從這裡讀出了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深深悲憫。」

      責任編輯:蘇萊
證券印花稅收歸中央      [2016-01-04]
杭州灣將再建兩座跨海鐵路大橋      [2016-01-04]
山東礦塌事故仍有13名礦工失聯      [2016-01-04]
足球踢得好 二本線進北大      [2016-01-04]
國資委公佈10餘家央企人事調整      [2016-01-04]
一名中國遊客巴厘島自拍 墜崖身亡      [2016-01-04]
的士司機:生存艱難 望減低租金      [2016-01-04]
深圳爆最大的士停運 羅湖口岸候車排長龍      [2016-01-04]
中國武器出口世界第五 軍費世界第二      [2016-01-04]
成渝高速元旦遭遇「人在囧途」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