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尼米爾事件」與沙特伊朗的舊恨新仇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1-04]

【文匯網訊】新年伊始,沙特高調宣佈處決47名恐怖分子,其中包括什葉派領袖尼米爾在內的4名什葉派人士。此舉被視為對什葉派的挑釁,引起多國什葉派抗議浪潮,在德黑蘭,憤怒的示威者對沙特駐伊朗使館縱火,沙特隨機宣佈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並責令伊朗外交人員48小時內離開沙特。此前,中東地區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陣營,與伊朗為首的什葉派陣營之間的冷戰已持續多年,「尼米爾事件」點燃的外交戰又給兩國添了新仇,沙特與伊朗之間的暗鬥轉變為明爭。

一對老冤家

據騰訊新聞報道,沙特與伊朗之間的仇恨由來已久,具有教派、民族和政治等多重維度。

從歷史上看,什葉派作為一個政治派別,又稱「阿里黨」,指的是聖裔家族的阿里及其支持者,其與遜尼大眾派的分歧在於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人的合法性問題。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親近阿拉伯半島北部傳統部落勢力的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先後被推選為「哈里發」(繼承人),直到奧斯曼遇刺後,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聖裔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才出任第四任哈里發。

公元657年,阿拉伯半島南北部落之間在隋芬爆發戰爭。本已獲勝的阿里卻接受了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提出的以《古蘭經》仲裁的建議,導致政治失利,內部分裂。4年後,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殺,其子哈桑被迫讓位於穆阿維葉,後者建立倭馬亞王朝。此後,阿里黨人一直企圖恢復聖裔統治,卻受到倭馬亞王朝壓制。公元681年,阿里和法蒂瑪所生次子、先知穆罕默德碩果僅存的外孫侯賽因在穆阿維葉死後發動叛亂,於今伊拉克卡爾巴拉城戰敗遇難。伊歷1月10日侯賽因殉難日,被視為什葉派的誕生日。侯賽因殉難和卡爾巴拉大屠殺加快了什葉派的傳播,在波斯人中傳播最廣。什葉派建立後,由最初的政治派別,逐漸發展為具有獨特教義和教法體系、宗教儀式、文化的派別,但伊斯蘭史上最主要的帝國均是正統的遜尼派掌權,除個別地區外,什葉派一直處於被統治地位。在有些地區,雖然什葉派人數佔多數(如伊拉克、巴林等地),但掌權者均為遜尼派。什葉派在伊朗、伊拉克、巴林等國成為多數派,在海灣、中亞和南亞多國人口中佔有相當比例,其中沙特的什葉派人口約占10%,聚居於石油主產區東部省。

在近代,沙特與伊朗的矛盾起於瓦哈比派在阿拉伯半島的崛起。瓦哈比派是中世紀出現的薩拉菲派的分支和變體,該派將矛頭對準穆斯林中的「叛教者」,拒絕承認什葉派為穆斯林,將其稱為「薩法維」(波斯人)、「拉菲達」(忤逆者)。瓦哈比派繼承了薩拉菲主義對什葉派的批判,該派創立者伊本•阿卜杜•瓦哈卜曾赴什葉派聚居的巴士拉遊學,其間目睹什葉派種種「叛教」行為,並與當地什葉派宗教學者辯論教義。1801年,信奉瓦哈比教義的第一沙特王國大軍攻下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隨即屠城數日,數十萬什葉派穆斯林遇難,什葉派清真寺遭到大規模損毀。1803年,一名什葉派刺客為卡巴拉大屠殺復仇,刺死第一沙特王國的國王。

當代沙特王國建立後,對境內什葉派殘酷鎮壓,什葉派被禁止舉行該派宗教活動,被剝奪了參軍、從政等權利,雖然居於富產石油的東部省,卻淪為二等公民。

雙方衝突還有民族矛盾的成分。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是低位文明對高位文明的征服。阿拉伯帝國借鑒了波斯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明成果,因此伊朗素有大波斯民族自豪感,看不起來自沙漠的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也對波斯人多有提防,始終將其視為重大威脅。

當然,雙方矛盾的實質還是權力和利益之爭,即對海灣和中東霸權的爭奪。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遜尼派與什葉派在當代的衝突始於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在霍梅尼主義意識形態驅動下,表現出強烈的進攻性,這體現在伊朗將投靠美國的海灣君主制阿拉伯國家視為「非法政權」,向其輸出革命,支持這些國家的什葉派反對力量。伊朗咄咄逼人的攻勢,引發沙特等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恐懼。它們通過兩個戰略應對伊朗的攻勢,一是支持薩達姆政權與伊朗對抗,二是6個海灣君主制國家採取聯合自保的策略,成立海灣合作委員會,共同應對伊朗的攻勢。在伊拉克戰爭前,這兩個策略達到了預期目的,伊朗被拖入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實力折損不少。海灣君主制國家不僅保持了國內政治穩定,為應對伊朗威脅而成立的海合會,在區域整合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什葉派與遜尼派矛盾的再次激化,由伊拉克戰爭和伊朗核計劃引發。伊拉克戰爭不僅改變了伊拉克本國的政治生態,其直接後果便是伊朗的崛起,它導致海灣乃至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環境變化,原有的均勢被打破。伊朗客觀上成為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最大受益者,塔利班政權倒台,為伊朗掃除了南部的敵對政權。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伊朗最強勁的對手不復存在。伊拉克戰後,什葉派在伊拉克執政,伊朗獲得對伊拉克內政的空前影響力。伊朗利用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謀求在中東,特別是海灣稱霸。伊朗對阿拉伯世界的滲透將主要通過什葉派擴張,以及「伊朗—真主黨—哈馬斯」三角關係和伊朗與敘利亞聯盟實現。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對伊朗的恐懼還源於其核計劃。伊朗頂住國際社會壓力,繼續其核研發活動,使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脅。

阿拉伯劇變浪潮爆發後,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爭奪加劇,兩國將這場危機視為維護和拓展自身利益的機會,沙特出於維護自身政權穩定,避免被革命浪潮波及,率海合會大軍出兵巴林,鎮壓了什葉派抗議浪潮。在敘利亞和也門,雙方更是針鋒相對,打代理人戰爭。去年沙特權力傳承完成後,新的領導層對伊朗的政策更加激進,甚至不惜親自上陣,組建遜尼派國家組成的軍事聯盟,出兵干涉也門,打擊據稱受到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胡賽武裝。

為何處決尼米爾?

沙特此次處決47名恐怖罪犯,是近年來沙特最集中的一次懲戒恐怖分子的行動。然而,這47人中包括尼米爾在內的4名什葉派人士,說明這次行動並非簡單的反恐舉措。尼米爾是一名什葉派活動分子,屬典型的政治犯。他曾在伊朗庫姆的什葉派宗教學校求學,返回沙特後致力於什葉派維權事業,因而被沙特視為伊朗的代理人。2011年,阿拉伯革命浪潮爆發後,他曾鼓動什葉派民眾示威遊行,並批評沙特出兵巴林。沙特政府此前曾許諾赦免尼米爾,但此次食言,突然宣佈將其處死,反映出受到油價暴跌、沙美關係動搖、伊朗核協議達成、也門和敘利亞戰事久拖不決等因素影響,沙特內憂外患,危機感漸強,內政外交政策日益激進、冒險,不計後果。

●通過此舉,沙特欲敲山震虎:

一是向國內包括什葉派、伊斯蘭激進主義者在內的反對派發出信號,一切反政府活動將被嚴懲不貸;

二是向伊朗示威,表明對伊朗毫不妥協的態度。

「尼米爾事件」後的沙伊關係和地區局勢

●沙特和伊朗對尼米爾事件的處理均有失理性:

沙特處死尼米爾,顯然過於冒進,將激化國內外的教派矛盾,損害沙特的國際形象。然而,尼米爾被處死在司法、人權等方面值得商榷,但畢竟屬於沙特的內政;

伊朗縱容公民圍攻沙特駐伊朗使館,並縱火焚燒館舍,則屬公然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沙特憤然宣佈斷交,也屬情理之中。

沙伊矛盾雖驟然升級,但雙方繼續升級事態的可能性較小,兩國發生正面衝突更無可能。因為,兩國都清楚,雙方若發生正面衝突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軍事實力不濟的沙特本來就已陷入也門和敘利亞危機的泥潭,油價下跌又使其經濟日漸窘迫,無力再戰軍事強國伊朗;

伊朗雖軍事勢力強大,但沙特背後有美國撐腰,伊朗不敢輕舉妄動,核協議剛剛達成,國際制裁即將解除,美伊關係開始解凍,伊朗迎來建國以來最好的國際環境,正準備大力發展經濟,此時也不會犧牲大好機遇,再次陷入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

因此,雙方都清楚衝突的底線在何處,雖針鋒相對,但並未劍拔弩張,繼續升級的可能性較小。

但此次事件無疑將激化教派矛盾,使地區地緣政治環境更加緊張,並對初現曙光的敘利亞和談,也門戰爭的平息均具有較大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星空
宗教戰爭爆發?沙特通牒伊朗斷交      [2016-01-04]
沙特伊朗斷交不關心美國想法:受夠了      [2016-01-04]
沙特駐伊朗大使館遭示威者縱火      [2016-01-03]
伊朗回應「美軍航母旁試射火箭」      [2016-01-01]
沙特駐伊大使館被砸燒      [2016-01-04]
印度地震已造成6人死亡110人受傷      [2016-01-04]
印度東北部強震至少5人遇難      [2016-01-04]
「尼米爾事件」與沙特伊朗的舊恨新仇      [2016-01-04]
宗教戰爭爆發?沙特通牒伊朗斷交      [2016-01-04]
日本欲在實戰中一舉擊潰中國海軍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