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答問錄》 【文匯網訊】8日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0周年的紀念日。近日,《周恩來答問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該書披露了周恩來對蔣介石「作為戰術家是拙劣的外行」等評價。
據新京報7日報道,人民出版社政治編輯一部主任張振明介紹說,儘管這個評價在上世紀80年代曾刊載於《黨史研究資料》,但這本雜誌屬於小眾讀物,而且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因此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這個評價應該會是頭一次見到。
收錄周恩來接受中外記者採訪及談話64篇
《周恩來答問錄》一書在前言中介紹說,本書收入周恩來在1936年至1971年期間接受中外記者採訪以及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答問、散發的聲明等文獻資料64篇。
負責編輯該書的中央文獻研究室在前言中稱,本書收錄的內容,凡公開發表的,都保持歷史原貌;新發表的談話記錄稿,只做了個別文字和標點的訂正。
張振明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說,本書所收錄的周恩來談話、答問的內容,時間跨度大,從建國前的1936年到建國後的1971年,具有很強的歷史縱深感。
張振明表示,書中大部分內容散見於一些早期的重要報刊中,如上世紀40年代的新華日報、解放日報,50、60年代的人民日報等,還有一些是從境外著作中摘譯過來的;因此也可以說,對於現在的大部分讀者來說,特別是中青年讀者來說,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第一次見到、首次閱讀。
文革期間僅有1篇答問收錄
在全書收錄的64篇答問中,1949年以前的共計25篇,其中在1946年的答問最多,達到17篇。在建國以後的多篇答問中,談話發生在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的只有1篇,系1971年6月21日接受美國《紐約時報》等三家媒體記者採訪,談話的內容是關於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
文革期間為何僅有1篇答問收錄?接近人民出版社的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周恩來當時的工作受到衝擊,類似的場合較少。另一方面是因為期間的一些言論可能不太合時宜,這種內容可能不太好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1年那次採訪的答問中,本書還收錄了一張周恩來批示手跡的照片。這幅照片的介紹寫道:1975年9月,周恩來在醫院寫下關於台灣問題的批示。
書摘
周恩來談蔣介石:他不是一個高明的戰術家
埃德加·斯諾:你對蔣介石作為一個軍人,看法如何?
周恩來:不怎麼樣。作為一個戰術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為一個戰略家則或許好一點。
作為一個戰術家,蔣介石採用拿破侖的方法。拿破侖的戰術需要極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氣和戰鬥精神,依靠必勝的意志。而蔣介石正是在這方面老犯錯誤,他過於喜歡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帶領敢死隊的突擊英雄。只要他帶領一個團或一個師,他總是把他們弄得一團糟。他老是把他的士兵們集中起來,試圖用猛攻來奪取陣地。一九二七年的武漢戰役中,蔣介石帶領一個師在別人失敗後進攻那個城市,把全部力量用於進攻敵人的防禦工事,這個師全部被打垮。
在南昌,他又重複了那種錯誤。他襲擊了由孫傳芳防守的那個城市,並拒絕等待增援而用了他的第一師。孫傳芳撤退,讓蔣介石進入部分城區,然後反擊,把蔣軍趕入城牆和河流之間的陷阱。蔣的軍隊被消滅了。蔣介石擁有第一師、第二師和第二十一師三個師,但他只用了第一師。葉劍英(現在是東征的紅軍參謀長)那時統率第二十一師。蔣的愚蠢使葉厭惡,不久就離開了他的指揮部。
在這次陝西戰役中,蔣介石命令陳誠將軍派兩個師進攻紅軍並殲滅他們。陳誠是個比較高明的戰術家,他拒絕這麼做,怕遭伏擊。我們截取到他給蔣介石的覆信。我們實在歡迎這種集中,正是在這種進攻中,我們於去年(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把張學良部隊六千人解除了武裝。對南京說來幸運的是,蔣介石並不經常親自在前線指揮,原因之一,是他不會騎馬。
蔣介石是一個較高明的戰略家,卻不是一個高明的戰術家。他的政治意識比軍事意識強,這是他能爭取其他軍閥的原因。他常常相當熟練地制定一次戰役的全面計劃。
--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採訪(1936年7月9日)
註:本文由張苓華譯自埃德加·斯諾所著《中共雜記》(《RAMDOM NOTES ON RED CHINA》)一書,曾以《周恩來談第一次國共合作與蔣介石》為題刊載於1980年第1期《黨史研究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