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文匯網記者 何凡 兩會報道)如果來到內地,晚上打開電視機,會不經意看到生活調解類真人秀:在主持人調動下,或一對夫妻痛陳對方的負心薄情,或兩三好友為經濟糾紛失和,或幾兄妹為繼承房產權翻臉。吵到不可開交時,會有專家跳出,從道德角度勸和,少見法律背景的理性支撐。即使偶有,引述的是制定約30年的《民法通則》,或《繼承法》、《婚姻法》等單行法律……節目結局多是不歡而散,人們需要《民法典》。今年,制定通過民法總則有望,民法典編纂重啟可盼。
大到合同如何簽訂、公司怎樣設立,小到物業費怎樣繳納、離婚如何處理,民法最關乎人的日用常行。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應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為人處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和安身立命之術盡入其彀中,難怪其被稱為「生活的百科全書」。遺憾的是,我們法治國家的大廈,至今仍缺少這樣一根堅固的支柱——民法典。而此支柱的奠基之石,便是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一出,民法典便有索引。相信在可見的未來,人們即使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也不必太費力去翻查數十部法律、數百部法規、數千部規章,就能瞭解自己的法律處境與可資借助的法律依據。如果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的熟悉和適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空氣、水一樣,法治中國的建設就不是遠在雲端,法的精神或許就能從日常生活中慢慢生長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