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鴻達興業集團董事長周奕豐此前曾自費逾千萬元調研中國土壤情況 。李望賢攝 【文匯網訊】(記者 李望賢 兩會報道) 繼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後,土地污染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全國人大代表、鴻達興業集團董事長周奕豐此前曾自費逾千萬元調研中國土壤情況,他指出,中國土地污染狀況不容樂觀,土地承載的污染物高達總污染物的60%。由於水、土、氣是一個循環系統,土壤污染還可能進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環境,影響其他環境介質,最終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增加環境治理成本,如不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及加強土壤改良,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等都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為此,他建議,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土壤改良工作。周奕豐表示,國家環保部已經明確表示2016年要全面實施《土十條》,然而目前看來,《土十條》實施仍有一定難度,如土壤治理商業模式不明晰,土壤修復投資需求較大等。建議政府採用市場經濟的作法,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參與,既能充分獲得市場資金的支持,解決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而產出緩慢的後顧之憂,且有利於調動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改良方面開展技術研發的積極性與競爭意識。
呼籲測土施肥 監管用藥
周奕豐還指出,化肥濫用成土壤污染的來源之一。幾十年來,中國化學肥料工業得到長足發展,但是長期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中國土壤大面積退化和污染,導致土壤的農業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緩衝調控能力不斷下降,隨之也帶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下降,其中農藥過量施用帶來包括有機污染和生物種類減少等問題,對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氣也造成嚴重污染。他建議中國科學院及社會各類土壤研究院機構加強測土施肥,規範農藥使用及耕地治理。
倡設土壤數據庫 瞭解土壤污染狀況
此外,針對我國土壤退化、土壤污染污染日益嚴峻的形勢,周奕豐認為,掌握和管理土壤資源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應當建立統一、標準的數字數據庫、標本庫,摸清土壤污染狀況,使土壤污染防治與土壤改良修復工作有的放矢,他建議鼓勵社會素有土壤研究院(所)積極設立土壤數據庫、標本庫,並定期發佈最新土壤數據,與社會共享土壤資源,有效推動數字土壤的開展,盡快在全社會建立一個公益、全面的土壤標本數據庫。
|